2025 年,因關西世博會而備受全球矚目的大阪灣夢洲島,本應是一場匯聚人類智慧的盛會 ——6 個月會期里,數(shù)千萬游客穿梭于各國展館,在科技與創(chuàng)意的碰撞中暢想未來社會。然而,一名 41 歲中國籍男子的落網(wǎng),卻為這場盛典蒙上了一層不和諧的陰影。
奈良縣警方逮捕的嫌疑人田紅波,絕非普通游客,而是一名蓄謀已久的慣犯。警方調(diào)查揭露了他在日本關西地區(qū)的 “犯罪軌跡”:今年 6 月起,他便以 “狩獵者” 的姿態(tài)反復作案 —— 先是在大阪地鐵站的電梯口,趁人潮擁擠、注意力分散之際,悄悄將手伸入他人背包盜走錢包;次日,又轉(zhuǎn)戰(zhàn)奈良市商店街,對一名男性游客下手;進入 7 月,世博會的高人流更成了他的 “作案溫床”,他從一名 58 歲游客的包中偷走裝有 12 萬日元現(xiàn)金的錢包。而這僅是冰山一角:警方在其手機中查獲了約 40 張被盜信用卡的信息,足以證明他的行竊次數(shù)遠不止公開報道的幾起。顯然,這是一名有計劃、有目的地跨國作案者,將治安良好的日本視作了反復 “收割” 的犯罪場。
該男子從今年6月起,就在日本關西一帶反復作案 。
面對警方審訊,田紅波的供述更令人咋舌。他直言不諱:“日本人防范意識弱,下手容易;為了生活費,我才多次來日本行竊,世博會人多,更方便得手?!?這番話看似直白的 “坦白”,卻無意間戳中了一個殘酷現(xiàn)實 —— 日本長期以來引以為傲的 “社會安全感”,在別有用心者眼中,竟成了可被利用的 “漏洞”。
提及日本社會的治安,“安全感” 向來是其核心軟實力之一:便利店深夜不關門、路邊自動販賣機無人看守、丟失的錢包大概率能失而復得。許多初到日本的外國人都會由衷感嘆:“在這里丟了東西,幾乎不用慌,找回來的可能性太大了?!?可這份質(zhì)樸、信任的社會氛圍,一旦遇上心懷不軌之人,便瞬間淪為最易被突破的 “軟肋”。
事件新聞傳回我國后,國內(nèi)網(wǎng)絡迅速掀起熱議。多數(shù)網(wǎng)友的情緒集中在憤怒與羞恥 —— 憤怒于個別者的違法行徑,羞恥于其以 “生活費” 為借口,在海外抹黑國人形象;也有不少人擔憂,這類負面新聞會讓在日中國人群體受到牽連,破壞當?shù)厝A人多年積累的良好聲譽。一場跨國盜竊案,不僅暴露了犯罪者的貪婪與自私,更折射出不同社會環(huán)境下的安全認知差異,也給兩地社會敲響了警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