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地》在9月16日晚央視一套亮相,騰訊視頻、愛奇藝、咪咕視頻同步開播,收視一舉領跑。觀眾一看演員表:馮紹峰、李晨、徐璐、王麗坤、王勁松、張博,這陣容不擺了;再看幕后,編劇錢林森、導演高希希,直接是“雙保險”。可觀眾最關心的不是誰來演,而是文化抗戰(zhàn)能不能拍得燃。沒想到,剛兩集就把大家拉進去了,這不是文人吟詩作對,而是另一條沒有硝煙卻血火彌漫的戰(zhàn)線。
文化抗戰(zhàn),到底有多硬?
很多人一聽“文化抗戰(zhàn)”,第一反應是寫文章、喊口號,好像挺虛??伞蛾嚨亍犯嬖V大家,這玩意兒比子彈還硬。槍炮打疆土,文化守靈魂。日寇的槍聲能毀城,但要想毀掉幾千年的文明,沒那么容易。劇里一句臺詞點破天機:武裝抗戰(zhàn)和文化抗戰(zhàn),是兩支大軍,缺一不可。觀眾心里立刻亮了——這才是真正的雙線作戰(zhàn)。
一張報紙能頂一支軍隊
劇情里最抓人的細節(jié)就是《救亡日報》。郭沫若當社長,夏衍做總編輯,這兩位一出手,紙墨成了槍炮。文章一篇篇刊登,宋慶齡、柳亞子、何香凝這些重量級人物寫的,青年學生任素寧也寫。學生們讀完后不光捐款,還直接奔赴前線。有人調侃,一份報紙掀起的浪,比幾輛軍車都大。你說這是不是文化的力量?
輿論戰(zhàn),比槍炮更毒辣
日寇一邊打仗,一邊開足宣傳,電臺里竟敢喊“中國需要拯救,日本來帶和平”。這話一出口,任素寧的父親怒摔收音機,罵了句“無恥”,觀眾隔著屏幕都想砸桌子。更讓人窩火的,是某些投降派報紙配合唱戲,登“和平投降論”,把汪精衛(wèi)那一套吹得天花亂墜。劇里夏衍和郭沫若的任務,就是用筆反擊。文化抗戰(zhàn)就是要把這些毒言撕碎,讓真相立在大眾面前。你說,這是不是另一種刀光劍影?
寫下苦難,就是最大的反擊
任素寧逃難途中還堅持寫日記,同學奇怪問她:“都這時候了,還寫什么?”她回一句:“越是這樣,越要寫?!边@一幕讓不少觀眾眼眶一熱。槍炮能毀家園,可文字能留下鐵證。誰也抹不掉的記錄,就是文化抗戰(zhàn)最硬的武器。古人有句話,“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真不是吹的。
中華文化不倒,中國就不亡
劇里郭沫若和夏衍談到,日本不僅想占土地,還想滅文化,用自己的東西替代中華文明。文化一旦斷了,民族就會塌。周恩來遞上《論持久戰(zhàn)》,要《救亡日報》全文刊登。槍炮戰(zhàn)要打持久戰(zhàn),文化陣地也得死守。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不亡,中國不亡”。觀眾看這段時,心里就明白了,文化抗戰(zhàn)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演員把抽象的東西演活了
馮紹峰、李晨沒有耍帥,演得很沉穩(wěn),王勁松一開口就是定場詩,王麗坤和徐璐把女性角色的堅韌展現(xiàn)得透亮。觀眾不是在看演員擺造型,而是看到他們真像站在那個年代,撐著一塊陣地。演技就該這樣,不求花哨,但要真。
歷史與當下的呼應
有人會問,今天還講文化抗戰(zhàn)有啥意義?這部劇給出的答案是:輿論戰(zhàn)永遠不會過時。誰掌握了話語權,誰就能影響人心。抗戰(zhàn)年代如此,當下依舊如此。別小看一支筆,它能把敵人的虛偽撕開,也能把民族的脊梁撐直。
《陣地》拍的不是書齋里的清談,而是文化戰(zhàn)士用文字、用報紙、用信念拼出來的真陣地。文化抗戰(zhàn)的重要性,被這部劇掰開揉碎演給大家看。槍能打死人,文化能救民族。誰要是輕視文化,就是輕視靈魂?!蛾嚨亍返膬r值,就在于讓今天的觀眾明白,文化不是點綴,而是生死攸關的武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