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光明森林club聯(lián)合浦睿文化共同舉辦的《被困住的人》線上共讀活動,于上周五順利完結(jié)!從8月22日至9月11日,為期三周,分為第一部輕松讀和三部大挑戰(zhàn)兩種模式,我們和150+位讀者一起走進了短篇小說大師威廉·特雷弗筆下一個個“被困住的人”的故事中。
在特雷弗的筆下,沒有英雄,只有被日常絆住的普通人;沒有答案,只有自己無法言說的孤獨回聲?!侗焕ё〉娜恕肥珍浧?0多年間創(chuàng)作的73個經(jīng)典短篇,這些故事凝結(jié)了作者對人性和生活細致入微的洞察力,讓讀者在這些人物如夢魘般兩難的困境中,窺見人性的幽微之處和人生的真相。
我們邀請了本書策劃編輯余西以及詩人、譯者胡桑老師與我們分享故事背后的細節(jié),同時也收獲了眾多讀者的閱讀反饋,在此整理兩場共讀加油站的內(nèi)容,希望能和更多的人踏上閱讀特雷弗故事的奇妙之旅。
共讀加油站(一)
分享人:策劃編輯余西
余西:謝謝大家,因為共讀,讓我有機會梳理了做這本書的時間線。我翻了一下這本書的選題單,是在2020年策劃這本書的,當時離特雷弗過世差不多有4年的時間。
余西:當時很多作家,以及愛爾蘭的總統(tǒng)都公開哀悼他。愛爾蘭總統(tǒng)邁克爾·希金斯發(fā)表聲明,說特雷弗的去世是“愛爾蘭文學和世界文學的重大損失”。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則發(fā)推文說:“特雷弗是最偉大的短篇小說家之一。構(gòu)思巧妙,感情充沛,筆調(diào)節(jié)制?!?/p>
讀者1:怪不得書里總是提到角色是愛爾蘭人。
余西:特雷弗的短篇有愛爾蘭人,也有英國人。在他過世之前,其實已經(jīng)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壇經(jīng)典作家的地位。2013年之前,他一直是諾獎的熱門人選。2013年,門羅獲得了諾獎,大家覺得他獲獎的機會不大了。因為門羅和特雷弗被認為是當時英語世界寫短篇最好的兩個人。
特雷弗是英國世界最偉大的兩位短篇小說家之一,另一位是愛麗絲·門羅。其他無人可及。
——《紐約時報》
讀者2:比耶茨好看
讀者3:俺覺得特雷弗比門羅好看
讀者4:特雷弗的短篇后勁很足
余西:我個人覺得,耶茨長篇很厲害。特雷弗和門羅,他們倆確實是長時間在寫短篇的,雖然特雷弗也寫過長篇。門羅和耶茨各有各的好。
讀者5:他倆有過關(guān)于短篇寫作的交流之類的嗎?
余西:我查了,沒查到相關(guān)信息,做文案的時候查了很多作家對他的評論。這是我當時搜集到的一些作家評論:
即便不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以來最好的小說,也是最好的短篇小說集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
(英國著名小說家,評論他的短篇小說集《Angels at Ritz》)
威廉·特雷弗是偉大的短篇小說大師之一,最好的作品可以與契訶夫比肩。他在短篇小說領(lǐng)域的成就如此之高,以至于掩蓋了他的長篇。
——約翰·班維爾(布克獎得主)
威廉·特雷弗的風格毫不張揚,而是樸素、分明,像一刀一刀鑿刻出一般(他最開始曾從事雕塑)。他可以在一篇故事的頭幾段里,不動聲色地設(shè)定整個場景,致力于細節(jié)、不起眼的瞬間、零散的思緒。和艾麗斯·門羅的作品一樣,他的小說里經(jīng)常好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但另一方面,他能夠為讀者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戲劇感,讓讀者感受到一種如夢魘般的兩難境地。
——科爾姆·托賓(愛爾蘭著名作家)
如同他的榜樣契訶夫,威廉·特雷弗簡潔、耐心而真誠地允許生活袒露內(nèi)己,不加任何道義宣說;他是高妙的大師,將紛擾人類的想象力、我們的激情和那些良知的微妙波動盡顯無遺。
——V.S.普里切特
(英國作家,以短篇小說聞名世界)
我讀了很多他的書,不僅反復(fù)閱讀,也喜歡按照著作的出版時間順序依次閱讀。他對人物的悲憫和理解無數(shù)次打動我的心,令我百度不厭。
——李翊云
余西:2020年,國內(nèi)已出過特雷弗很多的中后期短篇集,99讀書人短經(jīng)典里的如《雨后》《山區(qū)光棍》《出軌》,這些都是他中后期的代表作品。
我當時讀過他的《雨后》,就在決定做這個選題的一個月之前?!队旰蟆贩g語感不大好,但絕對是很牛的一部短篇集。
讀者6:還有《終場故事集》哈哈,是我第一次讀讀他的作品,發(fā)現(xiàn)敘事緩慢,很多細節(jié),很有生活感,一種愛爾蘭的人間煙火氣,而且他的細節(jié)在中后半段都為呈現(xiàn)主題推波助瀾。
余西:特雷弗的文本一開始可能很難進入,但讀進去就會覺得他很好。
讀者7:老師請問這次這部書包含了雨后的篇目嗎?
余西:沒呢,我們收錄的是他中早期的短篇《被困住的人》。一個是特雷弗本身的地位,一個是我自身的閱讀感受,讓我覺得可以去做一本特雷弗。
讀者8:哇 馬愛農(nóng)老師之前翻譯過特雷弗?。?/p>
余西:馬老師翻譯過《山區(qū)光棍》,這也是我選擇馬老師翻譯這本書的原因。我比較了一下《出軌》譯者的譯文和馬老師的翻譯。前者會更抒情一些,馬老師會更克制一點。我理解的特雷弗和馬老師的譯文更為接近。所以就找了馬老師。
我一開始是想做特雷弗《里茲的天使》這本書。這是他的第三部短篇小說集,個人覺得也是他的成名作。我喜歡的一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對這部短篇集評價很高:
即便不是喬伊斯的《都柏林人》以來最好的小說,也是最好的短篇小說集之一。
——格雷厄姆·格林
我聯(lián)系了版權(quán)代理,被告知特雷弗的早期短篇集是不單獨授權(quán)的,要做的話,只能做1992年出版的Collected Stories,也就是我們目前的這本,收錄了他1967年至1992的幾乎所有短篇。
讀者9:那現(xiàn)在看來,對讀者來說,也許是好事呀
余西:對讀者是好,對我就很悲慘……因為太厚了……但你說得很對,這個短篇集是特雷弗在英語世界流傳最廣的一個短篇集,獲得了很多獎項和媒體的年度好書。
從這本書里可以看出特雷弗的一個寫作脈絡(luò)。是特別好的書,就是太厚了。我一開始就想到會很厚,但再厚,我想也跟《約翰·契佛的短篇小說集》和門羅的《傳家之物》差不多吧。結(jié)果,等翻譯稿到齊的時候,發(fā)現(xiàn)比它們更厚……實際字數(shù)近90萬字,是我編過的書最厚的一本。我們之前做過《伊甸之東》僅僅是他一半的體量。
光妹:1726頁,這個數(shù)字已經(jīng)牢牢刻在我的腦海里!
余西:我現(xiàn)在對內(nèi)容什么的已經(jīng)記不住了,但記得的只有兩個字:很厚??!我當時就想著,這個體量,不能去禍害別的編輯,只能禍害我自己。馬愛農(nóng)老師翻譯了兩三年,我們讀的時候,大概是兩三周。
(原版Collected Stories)
余西:請允許我吹一下馬老師。這個體量的書,一般譯者我覺得可能翻著翻著就放棄了……但馬老師把它翻了。
有兩件事我特別感動。我們是這樣合作的,她翻完部分,交給我看稿。但馬老師翻譯完之后都會反復(fù)校譯,確定放心了才把稿子交給我們的。所以整個看稿的過程中我看得是很舒服的。
然后就是這次上海書展,大家看到的照片。馬老師來我們展位,看到了我們寫的推薦卡片,回來后就說很感動。她聊起了自己翻譯過程中的體驗,她說,翻譯這個稿子的時候,她經(jīng)歷了很多心理的低谷,但她覺得翻譯這本書給了她很多支持。我當時特別感動,雖然沒有流露出來……在她這么難的情況下,還是把這么厚的書如此高質(zhì)量地翻譯出來了。
(馬愛農(nóng)老師在上海書展浦睿文化展位)
(編輯余西手寫小卡)
余西:接下來我說一下我作為編輯做的兩件事。一個是把書稿分了章節(jié),原書是沒有章節(jié)的,是將所有的短篇放在一起,而且也不是按時間順序分的。
光妹:放在一起有一種不顧讀者死活的氣息,我甚至不知道該讀到哪里喘口氣。
余西:然后我就把特雷弗每個短篇單行本的目錄找出來,以時間為線,將每個短篇集里的短篇放在了一起。因為這樣的話,大家的閱讀壓力就沒那么大了,而且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脈絡(luò)。上面的圈圈和紅字,就是為了找到與短篇集對應(yīng)的短篇做的痕跡。
讀者10:哈哈哈,我昨天還說,每一個故事讀完都要先吸氧,再接著往下看。尤其是情緒被故事情節(jié)調(diào)動起來之后,能和前面的故事產(chǎn)生共鳴之后……一邊讀一邊吸氧
余西:是的,他本來的短篇密度就很高的,如果連在一起就比較可怕了。
然后就是給這本書起了個名字,《被困住的人》。這也是我的閱讀感受。作為文學愛好者,本來是極力想用直譯的書名,比如《特雷弗短篇集》之類的。但讀下來之后就想著,這是一個被困住的故事,這也是,這又是……這幾個字就反復(fù)出現(xiàn)了,雖然并不全是,但特雷弗確實很喜歡將人放在被困住的境地里。
讀者11:特別貼切
讀者12:這個名字太恰當了,本來還有人笑稱,這本書應(yīng)該是被困住的讀者
讀者13:哈哈哈哈倒也不是不行!第一個故事《中年相遇》,第一次通讀之后完全是懵的,又反復(fù)讀了兩三遍,結(jié)果跟群里的書友討論的時候又回頭來回品細節(jié)。
讀者14:簡潔精準!和特雷弗的寫作一樣,雖然漢語不喜歡被字句,但這個名字很特雷弗,簡單,直接,樸實,意賅
讀者15:這個名字真的好棒
余西:謝謝大家我其實是很忐忑的,中間反復(fù)來回了N多次,最終作為編輯的我,戰(zhàn)勝了作為文學讀者的我。
讀者16:我已經(jīng)開始想象,如果編輯的這個糾結(jié)過程被特雷弗捕捉作為小說素材,會是怎樣一個“讀完感覺什么都沒發(fā)生”的作品哈哈哈
余西:他的有些小說確實是什么都沒發(fā)生,但內(nèi)部世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推薦大家去看看《都柏林人》,《都柏林人》和特雷弗的短篇,在某些時刻氣質(zhì)很接近的,就是什么都沒發(fā)生,但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多這點來說。
余西:最后我講講設(shè)計哈。設(shè)計這塊,我當時給了設(shè)計師兩個畫家的名字和一句話:要一種安靜的、被模糊的感覺。我覺得這也是特雷弗短篇給我感覺。然后兩個畫家的名字,一個是北歐的畫家:哈莫修依(Vilhelm Hammersho)
少女肖像(1885),哈莫修依
織毛衣的少女(1887),哈莫修依
另一個是愛爾蘭畫家:保羅·亨利(Paul Henry)
余西:Vilhelm Hammersho代表模糊,Paul Henry代表安靜。設(shè)計師給了兩個提案,一個是就是大家看到的,另一個是這樣的:
余西:其實也蠻好看的,但北歐的元素太強烈了,所以用了目前這版。
共讀加油站(二)
分享人:詩人、譯者胡桑
(以下為直播分享文字版整理)
特雷弗應(yīng)該是我最喜歡的小說家之一,尤其短篇的話,可能還在前三位。因為我讀短篇不太多,我喜歡讀長篇,但是短篇里面,特雷弗的短篇我是經(jīng)常讀的。還有卡夫卡的短篇,我也是反復(fù)讀。讀短篇有點不太滿足,有時候你讀個十幾分鐘就把一篇讀完了,最多也就一小時讀完了,就好像那種閱讀的刺激、那種漫長的感受缺少了一點。
但特雷弗給了我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尤其是我覺得他筆下的那個世界,我感到很親切。
特雷弗是愛爾蘭人,這點很重要。在歐洲,愛爾蘭在文化上相對來說是一個邊緣的國家。它處在歐洲的邊緣地帶,地理上是,文化上也是。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凱爾特人的后代,是歐洲歷史上一個號稱野蠻民族的后代。這一點決定了它的姿態(tài)跟歐洲的主流文明——拉丁文明和雅利安文明——是有一種疏離感的。這也是我喜歡的,我就是喜歡關(guān)心這些對歐洲主流的思想和寫作有一種距離感的姿態(tài)。
還有一個就是,特雷弗是新教徒。其實愛爾蘭是個天主教國家,但他又是個新教徒,所以他在愛爾蘭這個國家里面又是邊緣。特雷弗所身處的是一種在天主教文明中很小的一個群落,就是愛爾蘭新教。在小說里面他會不斷地強調(diào)這種宗教之間的一些邊界、一些沖突、一些隔膜。
比如,如果你們有讀過《艾維拉·特雷萊特的復(fù)活》那篇小說的話,會發(fā)現(xiàn)故事里的那個小孩,他進入一個教堂,教堂里面的牧師就對他說:“這不是你的教堂。你不要輕易進入這個教堂,除非你想成為新教教徒?!彼越烫弥g或者教派之間的這種隔膜,在他的小說里面是一種很重要的因素。
還有一個就是,特雷弗他出生的地方是愛爾蘭的一個小鎮(zhèn),這個小鎮(zhèn)叫Mitchelstown(米歇爾斯頓)。Mitchelstown在科克郡,而科克郡是整個愛爾蘭南方一個相對比較鄉(xiāng)村的郡,它的田園風光很著名。所以特雷弗不是一個出生、生活在大都市的人。當然他后來其實是去了倫敦的,有很多大都市的生活經(jīng)驗。但是我們讀他的小說,會發(fā)現(xiàn)他基本上不寫大都市的生活經(jīng)驗。他的小說里面很少見到那種都市現(xiàn)代性,或者說本雅明在《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里面寫的那種漫游、面對人群的孤獨感,這種他是不太寫的。他更多寫的是小村鎮(zhèn),或者愛爾蘭的鄉(xiāng)下的那種生活觀念。盡管他的很多小說其實寫到了倫敦,因為特雷弗后半生基本上生活在倫敦,但是他把倫敦其實寫得也很鄉(xiāng)村,我們看不到倫敦的都市性,這一點也很重要。
特雷弗在1928-2016年這個漫長的生命中,他其實是生活在20世紀的,少部分時間生活在21世紀,但我總覺得他一直是一個20世紀的書寫者。他看上去好像挺傳統(tǒng)的,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他是20世紀的作家,所以他又被稱為一個現(xiàn)代主義作家。所謂現(xiàn)代主義,就是他關(guān)心人在生活中的那種困境感,我喜歡他也是這一點,就是他把人們和自己的生活,尤其是愛爾蘭社會背后的那套法則之間的沖突,視為一種重要的命題。
我讀一段他在《巴黎評論》訪談錄里的一段話,可能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的很多主題:
我的悲劇感或許源于童年,我認為喜劇和悲劇的根源都在這里。愛爾蘭的掙扎,以及其中的悲傷,對于一位小說家來說是很好的背景。
他在別的地方也說過,愛爾蘭這樣一個背景,他是不能直接寫入小說的。他作為小說家是要跟這個背景進行一定的疏離的,或者說偏移的。如果只是把他的所有小說都視為個人自傳,那也是有問題的。他覺得小說家是對生活極其敏感的人,同時又是把這種生活進行塑造、進行偏移之后的一種狀態(tài)。他說:
對于一位小說家來說是很好的背景,但對我來說卻并非任何靈感來源。
所以他覺得愛爾蘭給他的那種掙扎、悲傷感并不是他的靈感來源。為什么呢?因為他說:
似乎觸動我的是存在于兩個或三個人之間的某種東西。
所以他的小說基本上是群像,他不太寫一個主人公,盡管他很多小說的名字看上去是寫一個人,但是他其實更想寫這種兩個或三個,有時候是四個人的相遇。比如我們這個書的第一篇就是《中年相遇》,很有意思。兩個中年人在旅館里很戲劇性地相遇,其實是一種假裝的出軌,通過假裝出軌來完成那位女主人公想要離婚的某種愿望。
他最關(guān)心的是存在于兩個人或三個人之間的某種東西,并不只是愛爾蘭給他的那種童年生活經(jīng)驗。如果他們各自的快樂或痛苦源自于某種政治因素,那么政治原因也應(yīng)該在其中。最后那句話是最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盡管愛爾蘭是他的一個寫作背景,但是他更想關(guān)心的是人和人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在這個愛爾蘭或者英國——他很多小說是在英國的——這樣一個大的社會里面,尤其是二戰(zhàn)后的社會里面,人和人到底達成了一種什么樣的關(guān)系?
你們讀他的小說會發(fā)現(xiàn),其實他大部分的主人公出生在二戰(zhàn)前,成長于二戰(zhàn)期間,然后在二戰(zhàn)后成年,也就是五六十年代。這個時代是他最喜歡的,因為他最理解這個時代。他從中發(fā)現(xiàn)了人和人關(guān)系更本真、更本質(zhì)、更深刻的那些聯(lián)系。
在我的理解里面,這些聯(lián)系有幾個方面。一個就是社會,或者說社會所形成的那個制度,對人的某種傷害,或者說創(chuàng)傷吧。他小說里面那種創(chuàng)傷感是很重要的。所以有些批評家認為特雷弗有點悲觀,讓人讀完覺得這個世界很灰暗。但是我覺得這個觀點可能有些偏頗。他的小說并不能簡單地稱之為悲觀,而是他更能理解人和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更深層的關(guān)系。他是帶著一種理解的姿態(tài)去書寫的。
這種創(chuàng)傷其實在很多小說里都有,比如《二號妻子》里面那種妻子的身份的空洞和不確定。還有《幸福的家庭》里面,那種看上去是幸福的家庭,其實妻子一直是痛苦的。那個妻子叫伊麗莎白,她通過幻想出一個男人來完成或者彌補她在婚姻中的缺憾。
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小說人物的背后是一個很大的東西,我們可以稱之為愛爾蘭和英國的社會,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它提升為所謂的20世紀中期的社會結(jié)構(gòu)。這個結(jié)構(gòu)其實在他小說里可能還思考得更深,就是到底誰在左右這個社會結(jié)構(gòu)?這個創(chuàng)傷的根源是什么?
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他小說里面那些男人、那些父親、那些追求女性的人,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說,很“渣男”?;蛘哒f他們都有一種不理解孩子、不理解妻子的隔膜,一種冷漠和隔膜。這種東西是怎么來的?他的很多小說在處理性別之間、欲望之間的關(guān)系。比如他寫過幾個關(guān)于婚禮和家庭的小說,像《特蕾莎的婚禮》《花園里的婚禮》《幸福的家庭》,還有《破碎的家庭》。你可以看到,婚姻和家庭是他小說里很重要的一個主題。
在這些結(jié)構(gòu)里面,你會看到特雷弗其實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痛苦、創(chuàng)傷,它起源于什么?
特雷弗特別喜歡寫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出了問題。這種問題怎么出現(xiàn)的呢?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特雷弗的小說,對話寫得特別好。很多小說家寫對話寫得不行,很啰嗦。我經(jīng)??匆恍╅L篇小說,看到對話我就翻過去,寫得太啰嗦了。但是特雷弗的小說精華就在對話,他的對話里面那種精妙、那種細微,非常厲害。他把人內(nèi)在的隱曲、內(nèi)在的情感那種細微的波動寫得非常到位。
我們可以看一個例子,《我們因蛋糕而醉的日子》里面的主人公麥克,他不停地被迫說話。而被迫說話是很不愉快的,因為那個話不是你真誠的精神的表達,你在被一種機制所籠罩,這種機制我們可以叫做脅迫。小說一開頭就非常有意思。因為他被迫打電話,所以他跟他的戀人露西打電話是這樣的:
“露西。”
“你好,麥克?!?/strong>
“你怎么樣?”
“很好,麥克,你呢?”
“我也很好,我只是想打個電話?!?/strong>
“謝謝你,麥克?!?/strong>
“我們必須很快再見一面?!?/strong>
“是的,必須?!?/strong>
另外特雷弗是特別喜歡寫欲望的,盡管他的欲望寫得一點都不色情,但是他對人的欲望,尤其是性欲是寫得特別多的。很多時候,人和人的關(guān)系就被簡化為一種欲望關(guān)系,這是特雷弗覺得很可悲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那個時候的戀人》里面,男主人公諾曼是一個有婦之夫,喜歡上了一個藥店的售貨員瑪麗。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真有愛嗎?這個很可疑。然后兩個人約會的地方非常搞笑,是在一個號稱很豪華的酒店。這個酒店很貴,他們開不起房,所以他們只能在酒店的洗手間里約會,這是非常搞笑的。這種幽默感來自于對這種只剩下欲望的人際關(guān)系的某種反諷和批評。人和人之間如果只有欲望的話,那么家庭不會被稱之為幸福的家庭,只能是破碎的家庭。
還有一種就是妥協(xié)。人不得已而妥協(xié)。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小說里面有很多都是關(guān)于愛情或婚姻的,比如《浪漫舞廳》、《特蕾莎的婚禮》、《花園里的婚禮》。
這種妥協(xié)也表現(xiàn)在人和人之間沒有真正交流,或者沒有真正完成一個關(guān)系的時候,某種臨時性的關(guān)系的締結(jié)。有時候我們自己不理解或不了解,但往往隨著生活的展開,會出現(xiàn)很多悲劇性的東西,這是特雷弗想告訴我們的。
比如我看群里面有人討論過《草地寡婦》,對不對?在《草地寡婦》里面,兩位男性去釣魚,去像男的一樣過一種舒適生活,兩位女性就只能成為草地寡婦。所謂草地寡婦,就是被“遺棄”在草地上,只能搞點野餐,婦女之間相互聊天,她們沒有自己的空間。草地是一個公共社會之外,或者說男人社會之外的一個“飛地”,它這里面沒有任何社交的意義,只有一種時間的耗費。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夫妻關(guān)系里面有很多妥協(xié)的東西,女性沒有真正獲得這個社會的自主權(quán),所以就變成一種臨時的妥協(xié)關(guān)系。
還有就《特蕾莎的婚禮》里面也是,那個女主人公害怕成為老處女(spinster)。整個小說集里面spinster這個詞出現(xiàn)過幾次,很關(guān)鍵。很多女性其實并不是真的愛一個人才嫁給他的,是為了害怕孤老終身,成為老處女。所以她就臨時嫁給了一個自己并不喜歡的人。那么他們的婚姻、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生活,必定會慢慢地產(chǎn)生裂隙。
精神關(guān)系的缺失,其實來自于日常的耗損,以及日常背后所能提供的、實現(xiàn)自我愿望的可能性之匱乏——除了欲望,人其實很難實現(xiàn)更深層的愿望。因此這個社會是不文明的,或者說,是有問題的。而特雷弗正是要在這樣的社會里提煉出一類人,讓我們看到:人只有先看清自己與社會之間那種束縛性的、不自由的關(guān)系,才可能進一步理解什么是自由。
當然,他不是哲學家,不會直接告訴你什么叫“精神”。所謂精神,就是一個人自我主體被照亮,并且能夠真正“看見”——這已經(jīng)不容易了,更何況還要獲得另一個主體的愛、友誼、親密或聯(lián)結(jié),這更是難上加難。“看見”已經(jīng)很難,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看不見的;而即便看見了,也未必能得到。在他筆下的鄉(xiāng)村或小鎮(zhèn)社會中,有時候你就算看見了,也得不到,因為根本不存在那樣的人——那是需要我們?nèi)プ穼さ摹?/p>
這里面還有一個關(guān)鍵問題:因為特雷弗本身是廣告文案寫作者出身,后來也做過雕塑家,所以他對于廣告社會所塑造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特別敏感。為什么我們看不見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可以去愛、可以去建立友誼的人?是因為我們與他人的關(guān)系常常被以廣告為代表的現(xiàn)代社會的法則所異化。
比如《第四十七個星期六》里面,商人麥卡錫愛上情婦馬威,看似很愛,但其實每次見面只帶一瓶劣質(zhì)葡萄酒——他是有錢的商人,但舍不得買更貴的。為什么?因為對他來說,與馬威的關(guān)系只值一瓶廉價酒換來的片刻身體歡愉,這是非常異化的。他好像表現(xiàn)得很愛馬威,卻連她27歲生日都不知道。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也很短,只有“第四十七個星期六”——一年有五十多個星期六,所以他們倆的關(guān)系還不到一年。而“星期六”本身也很有意味:它本是工作日結(jié)束,人與人可以放松相對的時刻,但他們的星期六約會卻成了一種無聊的、被異化的關(guān)系。
再比如第三卷里的《莫維希爾的紀念物》這篇就更有意思。莫維希爾表面上是個廣告標簽設(shè)計師,擁有光鮮的身份,但暗地里卻是個色情制片人。所以他理解的情感或愛情,就是色情——他根本不知道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最珍貴的精神關(guān)系是什么。因此這篇小說的題目極具諷刺意味。
特雷弗的小說往往帶有幽默感,比如剛才提到的《第四十七個星期六》,還有這篇《莫維希爾的紀念物》——所謂“紀念物”(memory),本應(yīng)是珍貴的、我們?yōu)殡x去或逝去之人保留的物品,但在這篇小說里,“紀念物”卻是一堆黃色片子,象征著他整個人生的崩塌,非常諷刺。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個時候的戀人》結(jié)尾提到了一首歌?在第二卷第457頁,男主人公諾曼與瑪麗的約會中寫道:“有時他隱約聽到遠處傳來音樂聲,還有披頭士贊美一段洗手間戀情的聲音?!迸^士有首歌叫《She Came In Through the Bathroom Window》?!霸∈掖皯簟北緛硎且粋€反叛的、激烈又浪漫的意象,女主角越窗而入,代表著愛情意外發(fā)生的可能性。但在這篇小說中,“bathroom”卻變成了一個可笑的空間——兩人因為開不起昂貴的賓館房間,只能去洗手間臨時約會,非常諷刺。而他卻還很懷念那段時光。文中寫“披頭士贊美一段洗手間戀情的聲音,正如他們曾經(jīng)贊美過埃利諾·里格比和那個時候的其他人一樣”。另一首歌就是《Eleanor Rigby》,如果聽過就知道里面有一句動人的歌詞:
“All the lonely people, where do they all belong?”
所有孤獨的人,他們歸宿在哪里?他們屬于何方?
這句歌詞隱含了特雷弗很深的寄托:這些人其實都很孤獨,并非天生就“壞”,而是不得已才如此。西方評論家常將他筆下的人物稱為“帶有惡意的人”,但他們其實身不由己,有時候連自己都無法控制或改變自己。但他們?nèi)杂幸环N渴望,就是“belong to”——屬于某個地方。我覺得他們不屬于他小說中寫的六七十年代鄉(xiāng)村、城鎮(zhèn)或倫敦郊區(qū)那個社會,而應(yīng)該屬于一個能讓人與人達成精神聯(lián)系的世界。
我覺得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現(xiàn)在對這個世界看得更清晰一些,因為很多東西已經(jīng)可以被談?wù)?、被討論。比如我看小紅書、豆瓣,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正在“覺醒”,正在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關(guān)系更重要。但我們對于他人的某些缺陷、限制或惡意,仍然需要某一種姿態(tài)。對特雷弗來說,這些東西正是我們需要先去理解的。
比如第一卷第一篇《中年相遇》里有一句話,在第一卷第18頁,是那位性冷淡的米利森先生說的:“你就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那樣,你對自己的缺點無能為力,盡管別人會認為你已經(jīng)認識到了這些缺點?!蔽矣X得這句話很有意思,放在全書開篇也很有分量——特雷弗早期比較成熟的一篇作品,所以他敢放在第一篇。他筆下的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缺陷,但卻無能為力。即便意識到這些缺點,人也無法輕易改變——是背后那個巨大的創(chuàng)傷空間造成了這一切。而只有識別出這個空間,人才有可能走出去,或者至少敲開一點裂縫,去搭建更好的人際關(guān)系。
如果你們喜歡特雷弗,一定要讀他后期的小說。1993年之后他還出版了很多作品,越到后面,他筆下人物的關(guān)系越呈現(xiàn)出更多的可能和出口,不再像早期那樣只是呈現(xiàn)與理解,而是給出了一點點希望。
【新書推薦】
《被困住的人》
作者:[愛爾蘭]威廉·特雷弗
譯者: 馬愛農(nóng)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6
短篇小說大師威廉·特雷弗故事集,收錄他20多年間(1967—1992)創(chuàng)作的73個經(jīng)典短篇,包括《我們因蛋糕而醉的日子》《浪漫舞廳》《里茲的天使》《那個時候的戀人》《邊界之外》《來 自愛爾蘭的消息》6部短篇小說集中的所有篇目,均為國內(nèi)首次出版。
這是一個普通人陷入人生困境的故事。他們受困于家庭、婚姻、愛欲、人際關(guān)系,受困于幻覺、孤獨、謀殺、晚年……這些故事凝結(jié)了這位現(xiàn)代文學大師對人性和生活細致入微的洞察力,總有那么一個瞬間,我們會在他們?nèi)鐗趑|般兩難的困境中窺見人性的幽微之處和人生的真相。
-End-
編輯:光妹&哈
了解更多請關(guān)注
新浪微博:浦睿文化
微信公眾號:浦睿文化
豆瓣:浦睿文化 / 巨鹿村
小紅書:浦睿文化
加入「浦睿生活館」
獲取更多新書資訊
參與浦睿福利活動
添加浦睿君個人微信(prwh2011)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