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猜你也經(jīng)歷過數(shù)次情緒一下子失控的瞬間。
孩子們啊,總有辦法讓我們瞬間炸毛,把本來平靜的一天攪得雞飛狗跳。
我想到前幾天的一個早晨,我正忙著準(zhǔn)備三個孩子的早餐,以及他們要帶到學(xué)校的午餐。
那段時間通常是我一天中最忙碌的階段,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做完一系列事情,并確保不出任何差錯;因為任何一個小插曲,都會讓打亂我的節(jié)奏,影響效率。
那天我正在煎蛋,大兒子嘻嘻哈哈地下樓準(zhǔn)備吃飯,手里還拿著一雙隨手揉成團的襪子。
拿著就算了,他居然還像拋球一樣,邊走邊把襪子往空中拋。
結(jié)果,萬萬沒想到,那團襪子竟然正好落進了我煎蛋的鍋里。
作為一個正在做飯的人,這簡直是無法忍受的場景。
我立刻怒火中燒,對著他怒吼:看看你干的好事!襪子能當(dāng)球嗎?廚房和餐桌旁邊能亂扔?xùn)|西嗎?這鍋蛋還能吃嗎?
于是,我一陣毫不留情地輸出,把他訓(xùn)得滿臉愧色。
1
所以,其實是前額葉的錯?
事后,我和朋友聊起這件事,還在義憤填膺地說:碰到這種情況,哪個父母能不生氣?
沒想到,好友卻給了我一個不一定的視角。
她說,站在父母的角度,這確實讓人惱火;但如果換到孩子的角度,其實更像是“不知者無罪”。
換句話說,孩子的腦子還沒長好。
就拿我兒子把襪子當(dāng)球拋的行為來說,背后其實是因為他的前額葉皮層尚未發(fā)育完全。
前額葉是大腦中負(fù)責(zé)自控力、計劃能力、全局判斷和結(jié)果預(yù)測的區(qū)域;而這個前額葉的發(fā)展,需要時間的累積。
6到12歲,這部分功能還處在緩慢發(fā)展的階段,所以孩子很容易被沖動牽著走;
12到18歲,前額葉才開始快速成長,但在抉擇時仍會覺得矛盾、反復(fù);
20歲左右,它逐漸趨于成熟,能更穩(wěn)定地控制沖動、思考后果;
直到25歲左右,前額葉才基本發(fā)育完成,人才能真正具備理性判斷和長期規(guī)劃的能力。
所以,年紀(jì)小的孩子,真的是“身不由己”。
他們想到什么,就想立刻去做。
就像我兒子覺得把襪子拋上拋下好玩,自然而然地就去嘗試,他的大腦缺乏足夠的“剎車機制”,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
并且,他的目光看不到太遠的地方,對孩子來說,當(dāng)下的好玩總比后果重要,他還聯(lián)想不到行為背后的連鎖反應(yīng)。
此外,孩子還缺乏全局觀念,看不到事情的全面性;所以他并不會像成年人一樣意識到,原來廚房和餐廳這些地方不適合玩耍。
所以說,不是孩子不懂道理,而是他們壓根沒想到。
我們?nèi)绻偸钦驹诔赡耆说慕嵌龋贸赡耆说难劢绾蜆?biāo)準(zhǔn)去衡量孩子,那必然有解決不完的沖突和矛盾。
要知道孩子并不是故意搗亂,也不是存心做出離譜的事情來惹父母生氣;
他們并沒有惡意,只是大腦的發(fā)育還不完全,還不具備周全的思考和自我約束的能力。
這時候,他們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引導(dǎo)與陪伴,而不是我們的怒火和劈頭蓋臉的責(zé)備。
2
孩子的世界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發(fā)現(xiàn)沒有,大人看到和感知到的,雖然真實,卻未必就是全部的真相。
孩子的世界,有時候其實和我們想的并不一樣。
缺乏對時間的感知
有的孩子總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說好了要出門,結(jié)果半天沒動靜;說好要收拾玩具,卻始終沒收;答應(yīng)過會兒寫作業(yè),過了很久還是原地踏步。
父母看見這種情況,很容易就發(fā)火,但其實孩子并不是存心違抗,而是因為他們對時間的感知能力還沒發(fā)展好。
在他們眼里,“五分鐘”和“半小時”的差別并不明顯,所以“等一下”對他們來說,可能就是無限延長。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看見時間,用沙漏、計時器和倒計時鬧鐘等,了解一段時間究竟是多長。
我通常會給孩子們設(shè)好鬧鈴,時間一到,我們就移步到下一件事,這樣事情就簡單多了。
有限的注意力
有些父母抱怨跟孩子平心靜氣地說話根本沒用,只有大聲吼,他們才會引起注意,才會真正聽進去。
這時候家長會覺得孩子固執(zhí)、任性或不聽話,就越發(fā)生氣,殊不知那是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有限。
當(dāng)他們正專注于某件事時,幾乎就屏蔽了外界的聲音,所以他們不是故意不理,而是真的“沒聽見”。
更好的方式是,走到孩子身邊,先與他們建立連接,確保眼神對接成功;然后再用溫柔而堅定的語氣給出指令,這往往比吼叫更有效。
難以被控制的情緒
還有些孩子,情緒起伏很大,一遇到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即便在公共場合也難以控制自己。
大多父母見到滿地打滾、哭天喊地的孩子就頭疼不已,其實這也是因為他們的前額葉功能還不成熟。
此時,在他們大腦中更有分量的是杏仁核,也就是情緒腦;于是乎,情緒一上來,他們本能地用哭來釋放,而不是思考解決辦法。
父母能做的,就是先接納他們的情緒,幫他們命名感受,再慢慢引導(dǎo)他們學(xué)會用語言表達。
缺乏長遠目光
至于孩子的貪玩,也并非無理取鬧,而是他們這個階段的自然特點。
他們更容易被眼前的快樂吸引,玩一局游戲還是做一張試卷,很多孩子在沒人督促的情況下大概是會選擇游戲。
好玩的玩具、刺激的視頻和精彩的游戲,那必然是比長遠的目標(biāo)和結(jié)果更有吸引力。
他們的前額葉還不足以讓他們權(quán)衡眼前的享樂和未來的利益。
這時候,父母要幫助孩子看到因果鏈,每一件事都會帶來結(jié)果,而且結(jié)果只能由他們自己承擔(dān)。
等他們慢慢把“今天的努力”和“明天的收獲”建立起聯(lián)系,自控力就會一點點長出來。
當(dāng)孩子的行為讓我們抓狂時,不妨先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世界。
只有真正讀懂了孩子,我們才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是故意惹人惱火,而是還在成長的路上,所以是不完美的。
多一些理解,就會少一些無謂的生氣。
3
善意養(yǎng)育
話說回來,孩子有時候的確讓人氣不打一處來。
我養(yǎng)三個孩子,可太有體會了,他們一天能把你氣上好幾次。
尤其當(dāng)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時,父母在氣頭上時,就會忍不住脫口而出各種指責(zé),甚至給孩子扣上沉重的帽子:
“你真差勁”
“你怎么這么笨”
“你是傻子嗎”
“你太自私了”
“你的心腸怎么這么壞”
從一件事直接推出一個結(jié)論,看似有理有據(jù),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真正的本心。
我曾看過一個報道:一位父親發(fā)現(xiàn)孩子在自己新買的車上刻字,氣得當(dāng)場暴打孩子,后來才發(fā)現(xiàn),孩子刻的是“爸爸我愛你”。
這個例子雖然極端,卻深刻說明了一點:如果只看行為,很容易錯判;因為在憤怒的情緒中,很難看到孩子本意中的善。
我很認(rèn)同《看見孩子》這本書中的一個觀點,養(yǎng)育的底層邏輯,是要意識到父母和孩子的本心其實都是好的,只是有時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并不那么理想。
關(guān)鍵在于,我們能不能透過所謂的壞行為,去看見藏在背后的那個好孩子。
孩子在大人說話時急著插話,可能是因為心里有太多開心的事想分享;
剪得亂七八糟、紙屑掉一地,可能是在認(rèn)真為你做一朵花;
在媽媽面前變得嬌氣、粘人,是因為心里滿滿的愛與依賴;
拿來一堆玩具鋪在地上,可能是在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童話世界。
所以,不要一看到?jīng)_突和問題,就把孩子往壞處想,下意識地認(rèn)定他們居心不良、品行不端。
我們應(yīng)該把孩子和他們的行為區(qū)分開:很多看似“不好”的行為,背后都有一個善意的出發(fā)點。
正如《看見孩子》里建議的那樣,父母不妨常常問自己一句:
“對于剛才發(fā)生的事情,我能給出最善意的解釋是什么?”
尋找善意解釋的過程,會讓我們把關(guān)注點放在孩子的內(nèi)心,而不是只盯著他們的表現(xiàn)。
當(dāng)我們真正看到孩子的本意是好的,心中的怒氣就會消散一大半。
看到壞行為背后的那個好孩子,同時告訴他們:“我知道你是好孩子,只是你的做法需要調(diào)整?!?/p>
這樣的回應(yīng),比憤怒的責(zé)備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并且朝著內(nèi)心中更好的自己而前進。
4
成長中的孩子不完美,他們的大腦和心智還在發(fā)育,但他們的本心始終是善良的。
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責(zé)備,我們的陪伴才會更有力量。
其實,孩子的大多數(shù)問題都會隨著成長慢慢淡去,給他們多一點時間和包容,他們終將越來越好。
瑞秋
-瑞秋好物推薦-
?在家學(xué)英語,就用小狐貍App,讓孩子愛上英語。
?治愈系繪本《猴子和鼴鼠看世界》。
?豆瓣評分9.4的科普繪本《工作細(xì)胞》,輕松了解身體的神奇奧秘。
?家有恐龍迷的千萬別錯過《重返恐龍世界》。
我是瑞秋,坐標(biāo)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愛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賦能
獨立帶娃 | 親子成長 | 極簡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