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NBA的波特蘭開拓者隊搞了些大動作,不光選了個中國球員楊瀚森,還把老板給換了。
波特蘭開拓者隊新?lián)Q的股東名單里,有這么一對兒一對夫婦,程正昌和蔣佩琪,他倆不是搞體育的,而是開中餐館的。
程正昌和蔣佩琪的餐館,它叫“熊貓快餐”,在美國火得不行,幾乎每個美國人都知道。美國人一提中餐,腦子里第一反應(yīng)就是熊貓快餐的那些菜,比如橙香雞、蜂蜜核桃蝦仁什么的。但說實話,這些菜跟正宗中餐差遠(yuǎn)了,更像是打著中餐旗號的美式快餐。
熊貓快餐能這么成功,可不是靠運氣。程正昌和蔣佩琪夫婦倆都是高學(xué)歷出身,程正昌是應(yīng)用數(shù)學(xué)碩士,蔣佩琪更厲害,拿了電子工程博士。當(dāng)初他們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餐館生意差得很,沒人來吃飯,只好降價送東西拉客。
但夫婦倆沒死守傳統(tǒng),而是想著怎么把生意做大。1983年,他們把店名改成“熊貓快餐”,還搬進(jìn)了購物中心,因為那里人多,機會多。蔣佩琪不愧是學(xué)工程的,她早早就用上了電腦管理系統(tǒng),收集顧客喜歡吃什么的數(shù)據(jù),這讓熊貓快餐比別的餐館更懂美國人胃口。
現(xiàn)在熊貓快餐每年營收超過60億美元,光橙香雞這一道菜就能賣快20億,占了三成收入。橙香雞說白了就是糖醋炸雞塊,甜酸甜酸的,美國人愛得不行。有人開玩笑說,這菜像美式鍋包肉,反正宇宙的盡頭是東北。
靠著這個,程氏夫婦攢夠了錢,今年居然成了NBA球隊的小老板。這不是偶然,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亞洲人擠進(jìn)NBA高層,比如籃網(wǎng)的蔡崇信、凱爾特人的何猷君,程氏夫婦只是最新例子。
回頭看看熊貓快餐的發(fā)家史,挺有意思的。1973年,程正昌一家借錢在帕薩迪納開了家“聚豐園”,生意一直不溫不火。程正昌他爸是廚師,但程正昌自己更像個商人,不想只當(dāng)個小老板。
1982年,他開了分店,老婆蔣佩琪也辭職來幫忙。外人笑蔣佩琪是“醬油博士”,放棄好工作來干餐飲,但夫婦倆沒在意。他們不追求菜有多正宗,而是怎么讓流程更簡單、出餐更快。餐館弄得干凈明亮,員工也管得挺好,鼓勵大家像老板一樣干活,好些人從服務(wù)員干到了副總裁。
熊貓快餐的火爆,也趕上了好時候,美國人對中國東西好奇,熊貓當(dāng)標(biāo)志的餐館自然吸引人。1997年,熊貓快餐就有254家店了,年收入1.8億美元。蔣佩琪又搞了套供應(yīng)鏈系統(tǒng),連鎖管理,目標(biāo)定到年收入10億,2010年真實現(xiàn)了。
現(xiàn)在門店遍地都是,比很多美國快餐牌子還牛。
程氏夫婦這么有錢,程正昌身價74億美元,是美國頂尖富豪,蔣佩琪也是白手起家女富豪里排第二。
如今,他們買下開拓者股份,估計不會天天管球隊的事,但這就是個信號:亞洲人在美國體育圈話語權(quán)大了。以后說不定開拓者主場真會發(fā)熊貓快餐的優(yōu)惠券,或者把熊貓當(dāng)吉祥物,球迷都等著看呢。
其實,熊貓快餐的成功秘訣就倆字:適應(yīng)。他們沒硬推中國菜,而是把中餐改造成美國人喜歡的味,大甜大酸,帶點辣,省去復(fù)雜步驟。這招不光用在餐飲上,還用在管理上。程氏夫婦用數(shù)學(xué)和工程思維管公司,比如電腦點餐、數(shù)據(jù)分析,讓連鎖店跑得順。
員工激勵也挺重要,他們不搞家族式管理,而是給員工上升空間,大家都有干勁。
說到NBA,亞洲面孔越來越多,早不是姚明、林書豪那會兒了。程氏夫婦這次入股,可能帶動更多中美商業(yè)合作。熊貓快餐的例子說明,只要你摸透本地市場,啥都能賣出去。
就連“假中餐”都能變成美國國民餐,然后回頭買下NBA球隊,這劇情比電影還魔幻。
總之,程正昌和蔣佩琪的故事挺勵志的,從街邊小館到NBA老板,靠的是敢闖敢改。下一次你去開拓者看球,要是聞見橙香雞的味兒,別驚訝,那可能就是新老板的生意經(jī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