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秋家宴,上初中的侄子突然問:“爺爺總說‘炎黃子孫’,炎帝和黃帝是親兄弟嗎?” 一桌人竟沒人能說清。更尷尬的是,當他追問 “三皇五帝還有誰” 時,我們只能含糊地以 “神話人物” 搪塞過去。 那一刻我忽然驚醒:我們自稱 “華夏兒女”,卻對文明源頭的 “人文始祖” 如此陌生。三皇五帝不是虛無的傳說,而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根脈,不懂他們,就等于丟了文明的 “出生證明”。 一、三皇:文明曙光的點亮者
關于 “三皇” 的說法有六種之多,但燧人氏、伏羲氏、神農(nóng)氏的組合,最能對應人類從蒙昧到文明的三大步。他們的故事里,藏著祖先最原始的生存智慧。 燧人氏的名字,藏著文明的第一道光。舊石器時代的河南商丘,先民靠生食野果野獸維生,壽命極短?!俄n非子》里那句 “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道盡了當時的苦難。 直到燧人氏看見鳥啄燧木生煙,悟出鉆木取火之法。這看似簡單的發(fā)明,讓人類第一次掌控自然力:熟食殺死病菌,大腦開始發(fā)育;火種驅散野獸,定居成為可能。 如今商丘燧皇陵的古柏下,仍有 “華夏火祖” 的碑刻。每年正月初七,當?shù)剡€會舉行 “鉆木取火” 非遺儀式,延續(xù)著對這位 “火種使者” 的敬意。 伏羲氏接過文明的接力棒。這位活動于甘肅天水到河南淮陽的部落首領,最偉大的創(chuàng)造不是教民結網(wǎng)捕魚,而是觀天象、察地理后畫出的八卦。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八個符號將復雜的自然規(guī)律簡化成哲學密碼。這不僅結束了 “結繩記事” 的蒙昧,更奠定了 “天人合一” 的思維根基。 河南淮陽太昊陵的伏羲廟前,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媧圖騰隨處可見。這個象征著繁衍與文明的符號,早已融入華夏民族的集體記憶。 神農(nóng)氏則讓文明扎下根來。隨著人口增多,采集漁獵已難以為繼。神農(nóng)氏走遍中原山川,親嘗百草辨識藥性,相傳一日之內遭遇七十種毒草。 他發(fā)明木耒木耜,教民耕種五谷;開創(chuàng)九井相連的灌溉技術,讓農(nóng)田不再依賴天雨。湖南炎陵縣的鹿原陂,他因嘗斷腸草離世,陵墓成了千年祭農(nóng)圣地。 宋代起,炎帝陵就有 “三歲一舉” 的御祭典禮。1994 年酃縣因陵更名炎陵縣,與陜西黃陵縣形成 “南炎北黃” 的祭祖格局,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坐標。 二、五帝:國家雛形的奠基者 如果說三皇開啟了文明,五帝則搭建了早期國家的框架?!妒酚洝反_立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體系,記錄著從部落聯(lián)盟到文明古國的蛻變。 黃帝的偉大,在于完成了華夏的首次融合。本姓公孫的他,居于軒轅之丘,因在阪泉之戰(zhàn)擊敗炎帝,又在涿鹿之戰(zhàn)擒殺蚩尤,統(tǒng)一了中原部落。 他沒止步于征戰(zhàn),而是設立官職、劃分州域,甚至命倉頡創(chuàng)造文字、伶?zhèn)愔贫仿?。妻子嫘祖教民養(yǎng)蠶繅絲,讓先民告別獸皮麻衣。 陜西黃陵縣橋山的黃帝陵,自漢武帝時期就有祭祀傳統(tǒng)。1937 年清明,國共兩黨曾同祭黃帝,毛澤東起草的祭文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至今讀來仍令人動容。2024 年,馬英九也專程前來祭拜,印證著 “同根同源” 的血脈聯(lián)結。 黃帝之孫顓頊,以 “絕地天通” 改寫了社會秩序。在他之前,民間人人可祭天,神權混亂。顓頊下令廢除私祭,由專職巫師壟斷神權,強化了王權的合法性。 他還創(chuàng)制《顓頊歷》,將一年定為 365.25 天,與現(xiàn)代公歷誤差不足一天。更劃分九州,為后世行政區(qū)劃埋下伏筆。河南杞縣的高陽鎮(zhèn),至今仍流傳著顓頊定歷法的傳說。 帝嚳的貢獻藏在農(nóng)耕文明里。繼位后遷都河南商丘的他,命人精密觀測日月運行,最終確立二十四節(jié)氣?!扒迕髑昂蠓N瓜點豆”“白露早寒露遲” 的農(nóng)諺,正是這一發(fā)明的延續(xù)。 這看似簡單的時間刻度,讓農(nóng)耕擺脫了盲目性,糧食產(chǎn)量大幅提升??梢哉f,帝嚳用天文智慧,滋養(yǎng)了華夏民族數(shù)千年。 堯帝留下的是制度之光。他在宮門外設立 “誹謗木”—— 也就是后來的華表,允許百姓刻字提意見,開創(chuàng)了納諫的傳統(tǒng)。 他更打破世襲,將帝位禪讓給賢能的舜,留下 “堯舜禪讓” 的千古美談。山西陶寺遺址出土的圭表,印證了《堯典》中觀測四時節(jié)氣的記載,這是 4000 年前最精密的天文儀器。 舜帝則詮釋了 “德治” 的內涵。出身貧寒的他,以孝行聞名天下。繼位后重用禹治水,摒棄鯀的圍堵之法,改用疏導,耗時十三年平息水患。 晚年南巡時,舜崩于蒼梧之野,葬在湖南寧遠九嶷山。娥皇、女英二妃淚灑青竹成斑的傳說,為這位圣王添了幾分溫情。至今九嶷山舜陵的斑竹,仍被視作忠孝的象征。
三、傳說之外:考古印證的文明根脈 有人說三皇五帝是神話,可越來越多的考古發(fā)現(xiàn),正在為傳說寫下注腳。這些沉睡地下的遺跡,證明他們的故事并非空穴來風。 商丘燧皇陵周邊的考古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時代的用火痕跡,炭屑與燒骨的存在,與鉆木取火的傳說形成呼應。 甘肅天水的大地灣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面的紋飾與八卦符號有隱約聯(lián)系,印證著伏羲氏活動區(qū)域的文明高度。 陶寺遺址更堪稱 “堯都實證”。除了圭表,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宮殿遺跡、青銅禮器和疑似文字的符號??脊艑W家推測,這正是堯帝時期的都城,是早期國家的雛形。 黃帝陵所在的橋山,古柏群已有五千余年歷史。其中 “黃帝手植柏” 胸徑達 11 米,被稱為 “世界柏樹之父”。這些古樹與史書記載相互印證,訴說著文明的延續(xù)。 四、不懂始祖,何談傳承? 曾有機構做過調查,超過七成的年輕人說不出三皇五帝的具體人物,更不知道他們的事跡。這并非知識的缺失,而是文化根脈的疏離。 燧人氏的火,是探索未知的勇氣;伏羲氏的八卦,是認知世界的智慧;神農(nóng)氏的耒耜,是腳踏實地的堅韌。 黃帝的融合、顓頊的秩序、帝嚳的務實、堯的納諫、舜的德治,這些品質早已融入民族性格,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 如今,黃帝陵祭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炎帝陵每年吸引百萬華人祭拜。這些儀式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對文明源頭的回望與致敬。 當我們在中秋賞月時,不該忘了帝嚳制定的節(jié)氣;當我們穿上絲綢時,不該忘了嫘祖的功績;當我們贊嘆中醫(yī)智慧時,不該忘了神農(nóng)嘗百草的犧牲。 作為中國人,不懂三皇五帝,就像不知道自己的爺爺是誰。
這份尷尬的背后,是文化記憶的斷裂。 還好,修復從未停止。從課本里的始祖故事,到遺址上的祭祀典禮,文明的火種正在代代相傳。畢竟,唯有知道從何處來,才能更清楚向何處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