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上的民族
管恒慶
在離天很近的地方,在逶迤連綿的雪山之間,有一個古老的民族——羌族。他們住在高海拔地區(qū),終年云霧繚繞,仿佛仙境,于是就有了“云朵上民族”的美稱。
歷史上羌族以養(yǎng)羊著稱,故羌族與羊的關系極為密切,至今仍保留著供奉“神羊”的習俗。細看“羌”字,上半部為“羊”,下半部為“兒”,組合在一起,即為“羊”的兒女。
羊是羌人的圖騰,但羌人對羊既愛又恨。愛羊給他們帶來了幸福的生活,恨羊吃了他們民族的文字(白樺樹皮經(jīng)書),使羌族有語言無文字。
羌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3000多年前殷商甲骨文中唯一記載的民族,可追溯到炎帝部落時代之前。
羌族人最早生活在古昆侖山脈一帶,那時候的中國有三大部落:一是黃河一帶的黃帝部落,二是昆侖山脈的炎帝部落(都是羌族人),三是云南一帶的蚩尤部落。當年炎帝和黃帝部落聯(lián)手擊敗了蚩尤部落,于是歷史才有了華夏兒女,炎黃子孫。
地殼在運動,昆侖山脈越升越高,已經(jīng)不適應人類居住,于是羌族人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遷徙。
相傳,有一支羌人來到岷江上游,當他們看到這里水草豐美,土地肥沃,便決定在這里定居下來。然而他們受到了當?shù)赝林用窀昊说墓?于是導致了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遠道而來的羌人屢戰(zhàn)屢敗,面臨著滅族絕后的危險。就在這緊急關頭,所有的羌人都在同一天夜里做了同樣一個夢,夢中有位老人指點打敗戈基人的辦法:用雞、狗鮮血淋紅白石頭,再用這石頭打戈基人。
第二天早晨醒來,大家都按照夢中老人的指點準備起來,等戈基人前來攻打時,羌人就用準備好的染紅的石頭,像雨點般投向戈基人,打得戈基人頭破血流,一敗涂地。羌人終于徹底戰(zhàn)勝了戈基人,他們在岷江上游扎下根來,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
因為是這種白石拯救了接近滅亡的羌民族,所以羌人非常信仰天神,并以白石作為天神的象征;同時把白石供奉起來,這一習俗至今仍盛行不衰。
由于羌人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古羌文化也慢慢被同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羌族漸漸同其他民族融合。而保留先祖足跡的近20萬羌族人,主要生活在今四川阿壩州的茂縣、理縣、汶川、黑水、松潘和綿陽北川一帶。
最早接觸到羌族,還是緣于王之渙的《涼州詞》里“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
羌笛悠揚,虛幻縹緲,婉轉(zhuǎn)蒼涼,動人心魄,使人體味到羌族古老的神韻與不朽的靈魂。從那時起,就好像總有一天自己能走進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漫長的期待,殷切的盼望,心底的呼喚,——這一天終于來了。
2020年11月15日(農(nóng)歷十月初一),我們到了茂縣參觀游覽,正巧趕上了羌族人盛大的節(jié)日小年節(jié)。羌族男女老少穿著華美的服飾,載歌載舞,歡呼雀躍。
那我們就從羌族四寶之一的羌繡說起吧。
花朵簇簇的羌裝,說明了羌人愛美之心從古至今。作為崇尚白色與火的民族,愛美的天性已在日常生活中成了一種習慣。家庭成員都穿著自制的衣服,上面繡著形態(tài)各異的花朵。即使男子,云云鞋上的云朵花草也栩栩如生,穿在腳上就有了行云流水的感覺。系在腰間的鼓帶子,上面百花齊放,美在腰間也就美在心間了。
女子則從頭到腳無不花開其身,一針一線繡出的山花靈草都長在腳上、身上、頭頂上,仿佛能聞出五色的香味來。因為習俗中用針線編織美麗的緣故,羌寨女子就顯得秀外慧中,心靈手巧。那飛針走線的姿態(tài),總使人能感覺到被描繪的美麗握在手中,感覺到那種甜蜜和心懷的向往之情。
經(jīng)過千百年的風吹雨打,仍然屹立于茂縣山間的羌碉,是羌文化的象征之一?,F(xiàn)在保存完好的羌碉在茂縣比比皆是。它們傲立天地,雄奇壯觀,有的屹立了幾個世紀,被國外學者稱之為“神秘的東方古堡”。它們是羌民族閃光智慧的結(jié)晶,是人類建筑史的驕傲。
羌碉分為房碉、村碉和戰(zhàn)碉三種:房碉即民居,較低矮,一般分為三層或四層。底層養(yǎng)畜,中層住人,高層堆物。村碉建于寨旁高處或中央,用以住人、圈畜、存物、駐守。村碉頂部眺望,視野很遠,類似古代的烽火臺。戰(zhàn)碉用于戰(zhàn)爭,可駐扎軍隊,守關把隘,多建于雄奇險峻的山峰或巍峨的關口要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與守護地成掎角之勢。
羌碉是羌族祖先為了防御敵人侵略而建“迷魂陣”;因為羌族人的住房是相互連接的,一旦打起仗來,便于互相支援。還有這些黑暗的神秘的巷道,更是埋伏奇兵的地方。入侵者若闖進巷道,就像喝了迷魂湯,不能辨別南北東西,最終會被全部消滅。
在這神奇的建筑群下面,還隱藏著一個宏大的工程——地下水網(wǎng)。羌民利用山坡地形,從山上引來泉水,流經(jīng)每家每戶,人們不用出門就可以取水。打仗時也不怕敵人圍困,有利于打持久戰(zhàn)。同時,它還是一個完善的消防設施和一條安全的地下通道。
羌紅,是羌族人祈求吉祥的信物。羌族人年年祈福,歲歲掛紅,用紅紅細細的布條,懸掛在廟宇前的樹枝上,稱為羌紅。“獻紅”,俗稱掛紅,是羌族在長期社會交往中最為莊重的禮儀形式。“獻紅”的祝詞“納吉納魯”(羌語)即萬事如意,“阿特依娜”即一生幸福之意。
“獻紅”的來歷有一個傳說:炎帝為羌人始祖,炎帝又稱赤帝,赤為紅色。羌人為世代牢記自己是炎帝的子孫,每逢盛大節(jié)日或各種典禮儀式,均以紅色為吉慶物,以示永遠不忘自己的始祖炎帝。天長日久,這種“獻紅”習俗逐步規(guī)范成羌族的最好傳統(tǒng)禮儀。
自古英雄多磨難,對于一個民族也是如此。
2008年“5?12”大地震,羌族人居住的地方遭到重創(chuàng),房屋倒塌,人員重大傷亡。但地震災難沒有嚇倒羌族人,在黨和政府的扶持幫助下,他們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用智慧和雙手又重新建設了美好的家園。
羌族,這是一個英雄的民族,大禹(西羌人)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家喻戶曉。
羌族,這是一個為中國革命作出重要貢獻的民族。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經(jīng)過羌族地區(qū),他們熱愛人民的軍隊,積極參軍支前,僅茂縣就有1000多人參加紅軍北上抗日,還有上萬名民工為紅軍提供后勤保障。羌族,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傳承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月洼松間篝火明,笛弄山風聲聲情”。羌笛,去過大漠邊關,走進唐詩宋詞。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奏出來悠揚婉轉(zhuǎn)蒼涼,見證了羌族的歷史變遷,品味著羌族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傾訴著五千年璀璨營盤的刀光劍影。它讓思緒在時空中任意穿梭,在古老的羌寨中尋夢,尋夢……
來源:九滴海水
作者:管恒慶(網(wǎng)名管管,副高職稱,教育工作者,成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近年發(fā)表散文、詩歌50余萬字。著有《隨感集》《美迪集》《故鄉(xiāng)情緣》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