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朋友圈又被“巴勒斯坦”刷屏,可這回不是火箭彈,是法國、比利時排隊遞國書——5月,馬克龍一句“兩國方案”落地,歐盟里承認巴勒斯坦的俱樂部一下子擴到9家。
我在手機前愣了三秒:內塔尼亞胡還能嘴硬多久?
更狠的是,美國眾議院同一天反手給ICC戴上手銬,禁止它動以色列高層一根指頭。
大西洋兩岸當面拆臺,這戲比美劇還狗血。
別急著站隊,先看以色列自家后院。6月新鮮出爐的民調:老內支持率只剩28%,六成民眾直接喊“下課”。
反對黨頭子甘茨甩門離開戰(zhàn)時內閣,椅子還沒涼,政府就瘸了一條腿。
老百姓不傻,打也打了,炸也炸了,安全感沒漲,購物車倒是先漲:房價、物價、預備役沒完沒了被召回,誰受得了?
街頭小酒館里,老板一邊擦杯子一邊吐槽:再這么折騰,以色列得先被自家選票打敗。
更扎心的是錢袋子。
挪威那只全球最大主權基金,5月默默把兩家以色列公司踢出購物車,理由就寫在公告上:它們在巴勒斯坦被占領土干活。
別小看這一步,基金規(guī)模1.6萬億美元,它一動,華爾街那幫穿西裝的就得重新算風險。
金融圈的連鎖反應比聯(lián)合國聲明快多了,銀行收緊授信,創(chuàng)業(yè)公司融資電話被掛得越來越多。
朋友在海法做芯片初創(chuàng),上周還在炫耀B輪,這周直接讓HR凍招:先活過這個季度再說。
有人問我,歐洲這波承認到底圖啥?
說穿了就是給以色列上眼藥。
你老內天天拖,我就先把巴勒斯坦當國家,座次表重新排,以后談判桌對面坐的不再是你口中的“恐怖組織代表”,而是穿西裝打領帶、背后有140多國承認的“總統(tǒng)”。
外交游戲最怕的就是習以為常的桌子被掀翻,一旦承認成潮,美國再想一票否決,得先掂量自家盟友的臉色。
當然,美國也不是省油的燈。
眾議院那票壓倒性通過,擺明告訴ICC:敢碰以色列,我就碰你經費。
拜登政府夾在中間,左邊是親兒子以色列,右邊是 increasingly 不耐煩的歐洲,外加自家校園里的抗議聲浪。
大選年最怕外事變內政,任何對以色列的“軟話”都可能丟掉搖擺州。
于是白宮選擇最保險的姿勢:軍事援助繼續(xù)打包,外交措辭繼續(xù)模糊,先熬過11月再說。
可時間真不站在老內這邊。
國際承認+金融脫鉤+國內倒戈,三重壓力像三股繩,越擰越緊。
老辦法——拖、炸、罵媒體——以前好用,現在觀眾席已經散了一半。
接下來劇本無非三條:要么美國大選后民主黨換張更年輕的臉,對以色列開條件;要么以色列自家議會逼宮,老內卷鋪蓋走人;再要么,國際制裁從挪威基金擴散到整個歐企供應鏈,那時候不用聯(lián)合國投票,市場先讓貨幣貶值、企業(yè)外遷,老百姓用腳投票。
我押第三股繩會先勒疼。
槍炮能撐一時,信用卡刷爆那天才是真的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