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內,一位身著米色風衣的女子在霽藍釉蓋碗展柜前駐足驚呼,她指尖輕觸玻璃,聲音微顫:“這碗的缺口,和我家那蓋子上的豁口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這道突如其來的聲音,揭開了一場跨越數(shù)十年的文物尋根之旅。周吟不曾想到,外公花五塊錢從安徽貨郎手中買來、常年蓋在花椒罐上的藍瓷蓋,竟可能與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同源同脈
之前1959年的時候,也出過這樣的事,山東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西周頌簋,蓋子一直找不到,展柜里老是少一塊,張秀琳去參觀,看著那青銅器,愣了半天,這不就像我家盛米的碗蓋嗎,東西普通,蓋子也沒啥特別的花樣。
誰知道一看,蓋上的銘文跟器身對上了,講的是西周官員“頌”受天子冊封的事,這事還不止,細想張秀琳家譜,正是丁家后人,抗戰(zhàn)那陣,為了保命保寶,丁家分了蓋子和器身,分給兩支人家藏著,幾十年沒敢聲張。
文物鑒定這活,說起來都帶點戲劇味,南京博物院的專家,周吟帶著瓷蓋上門,三維掃描,顯微鏡都搬出來,傷痕、氧化層,放大兩千倍看,蓋子的年代和碗沿的傷痕對不上,大家心里就涼了。
突然有人翻出1984年那會兒的黑白底片,現(xiàn)場考古拍的,照片上半截獅鈕蓋鈕崩口,那形狀跟周吟手里的蓋子一模一樣,原來是一個年代的事故,后來有人磨了一下,傷痕看著不一樣,其實還是一套。
每個流落民間的文物后面,家家都有點說不清的事,張秀琳捧著頌簋蓋,家里從抗戰(zhàn)跑出來,這寶貝都當成面缸蓋用,丁家那點傳下來的守護,嘴里講著,不讓丟。
周吟外公1992年跟貨郎買了個瓷蓋,放家里當舊物,沒啥稀罕,誰能想到,這東西可能是明代沉船里的,百年江底,再出來,正好碰上博物館找蓋子,這軌跡,跟中國這些年變來變去一樣,有點意思。
捐贈那天,沒啥排場,2024年6月,南京博物院,周吟拿塊軟布把蓋子包上,打了個死結,像是把一段事兒封住,山東博物館那邊,張秀琳直接捐了頌簋蓋,說了句:在我家就是廢銅,博物館才有用,這種愿意把家傳東西拿出來,不光是情懷,還是明白,藏著不如讓大家都看看。
蓋上蓋下這些團圓的事,動人就在這里,不是簡單拼個全,是家族的記憶,民族的歷史湊完整了,霽藍釉蓋碗,缺半邊的,幾十年再一合,頌簋蓋補回去,銘文全了,考古的遺憾補上了,家家故事也串起來了,博物館的庫房,標著“QY-2023-無名-1”,留著空抽屜,像是給所有還在外面流浪的文物留了個位置,哪天能回來。
南京那邊老話,破鍋蓋也能碰對鼻子灶,終究是會遇上,每一件散在外的文物,都有沒寫出來的記憶,普通人手里拼起歷史,文化傳下去,就是這樣一件一件碰上了,合上了,往下接著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