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賬號被多個平臺禁止關注,引得網民奔走相告。
早期以“質樸服務者”形象走紅的張雪峰,近年來卻以“翻身變老爺”的姿態(tài)示人。
說好的“配享太廟”呢?這世上最蠢的人,是被過度神話還欣欣然,殊不知鮮有不被反噬者。此番張雪峰或許體味到何謂“捧殺”效應了。
張雪峰挨錘了,尚不足致殘致死,多個賬號還在直播。此次錘子落在屁股上,只不過留下點紅印子。有朝一日會否砸在腦門上,要看他的造化了。
顯然是覺出痛感了,張雪峰工作室回應媒體稱:正在反思。
反思啥呢?反思“槍響捐款”的一言僨事,還是“文科都是服務業(yè)”的極端偏激,還是17999元天價套餐和預測卷低級錯誤,抑或將個人偏好包裝為普適結論的民粹話術?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我不懷疑張雪峰在反思。至于其能反思出什么,能得到什么改進,比如由“販賣焦慮”轉向價值賦能,我不大認為有這種可能性。
中國家長和學生,對教育決策的恐懼是真實的。以系統(tǒng)性的解決方案,實現(xiàn)教育咨詢服務的價值賦能,需要溫和與長期的干貨輸出。
而張雪峰作為“教育界的咪蒙”,看家本領是用極端案例換取傳播效率。
其商業(yè)模式的本質,是?用情緒價值換取商業(yè)價值?。其既是教育焦慮的批判者,又是焦慮經濟的最大受益者。
張雪峰的生意之所以能年入過億,關鍵在于抓住了家長和考生焦慮背后的“亂投醫(yī)”,玩的是幸存者偏差那一套。
在信息爆炸時代,焦慮是剛需?。制造沖突和焦慮,如“選錯專業(yè)毀一生”等絕對化敘事,想不快速吸引注意力都不可能。
這些言論看似顛覆傳統(tǒng)教育觀念,實則暗含精準的“用戶畫像”邏輯,將教育異化為商品篩選,將焦慮轉化為流量密碼。
張雪峰IP的核心是“敢說大實話”,有著“說真話的狠人”標簽?。他的粉絲群體中,多數人就是沖著“犀利吐槽”甚至“簡單粗暴”結論來的,比如“這個專業(yè)千萬別報”,而非全面深入客觀的分析。
在流量至上的環(huán)境中,?“解決問題”的收益決計遠遠不如“放大問題”?。
于張雪峰而言,放棄“一句話點醒你”的焦慮營銷,進而轉向提供溫和的建設性意見,有沒有那個實力暫且不論,你覺得習慣了賺快錢的他,會有那個耐心嗎?
將“毒舌”轉化為溫和表達,勢必削弱內容沖擊力,影響商業(yè)價值?,賊精賊精的張雪峰,會做這個選項嗎?
如同一條以毒液為食的巨獸,突然被要求改吃青草,這種轉變的難度堪比讓火山口綻放出睡蓮。
那些曾被他親手點燃的教育焦慮火焰,每一簇火苗都會化作反噬的鋒芒——當特定受眾習慣了從極端言論中獲取多巴胺刺激,溫和與理性瞬間會被當作“背叛”撕成碎片。
尼采說,“上帝死了,而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p>
從存在主義的角度看,人類在無意義的世界中試圖尋找意義,這種努力本身就是徒勞,因此上帝會發(fā)笑。
從這個意義上說,張雪峰一反思,所有人都發(fā)笑。
靠著爭議性言論與民粹化表達,煽動制造社會焦慮,加劇公共討論極端扁平化,通過高價服務“收割流量”,推動商業(yè)版圖擴張,吃得吧唧吧唧、腮幫子冒油,指望他反思個毛啊。
吃民粹這碗飯起家的,幾乎沒見過有人“從良”。把張雪峰的“反思”當真,等于相信蚊子會改行賣蚊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