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霸氣喊話出自殲-20飛行員之口。
2025年9月23日,央視軍事發(fā)了個11秒的視頻,看完后攥著手機的手都跟著發(fā)燙,就11秒,把東海上空那場驚心動魄的對峙全裝進去了。
畫面里兩架戰(zhàn)機貼得近得嚇人,翼尖之間連5米都不到,相當于在高速上兩輛跑車并排開,車輪子快蹭上了,這哪是空中巡航,分明是生死一線的“貼面博弈”。
就說這5米距離有多嚇人吧,民航客機在航路上都得保持10公里以上的間隔,戰(zhàn)斗機平時訓練的安全距離也得50米開外。
5米相當于兩車在高速上并排開,司機能看見對方車里的礦泉水瓶,稍微一晃神就得“親密接觸”。
而2025年9月這次對峙,對方大概率是日本的F-35A,從宮古島方向過來想搞抵近偵察,結果剛到東海防空識別區(qū),就被殲-20從側后方“包了餃子”——F-35A的雷達反射截面積1.0平方米,在殲-20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眼里跟開燈的靶子似的。
但殲-20的RCS只有0.001平方米,F(xiàn)-35A直到被鎖定都沒發(fā)現(xiàn),等飛行員從后視鏡瞥見殲-20的鴨翼時,已經(jīng)被“咬”住尾巴了。
殲-20敢這么玩,靠的是機動性和動力的雙重優(yōu)勢。換裝渦扇-15發(fā)動機后,殲-20的推重比達到1.1,比F-35A的0.87高多了。
做滾筒機動時,F(xiàn)-35A得繞3公里半徑,殲-20只需要1.8公里,這就好比跑車過彎,殲-20能切內(nèi)線卡位置。
2024年東海另一次對峙,殲-20跟F-35A玩“剪刀機動”,連續(xù)三次變向都把F-35A甩在身后,逼得對方只能開加力逃跑。
結果加力燃燒室一啟動,紅外信號暴增,差點被殲-20的霹靂-10導彈鎖定,從此F-35A再敢來,都得帶兩架F-15J當“保鏢”。
飛行員那句“不慣著”,可不是沖動,是算準了對方不敢真撞。日本航空自衛(wèi)隊有規(guī)定,對峙時不能先開加力,不能主動攻擊,其實就是“只許看不許動”。
而中國飛行員可沒這束縛,2025年這次對峙,殲-20始終保持“咬尾”姿態(tài),機頭指向F-35A的發(fā)動機噴口,這是標準的攻擊占位,只要對方敢有小動作,導彈就能瞬間離架。
更絕的是,殲-20還打開了機腹的光電瞄準系統(tǒng)(EOTS),把F-35A的機身編號都拍得清清楚楚,這視頻要傳出去,等于扒了日本的底褲——號稱“隱身王者”的F-35A,在殲-20面前連躲都躲不掉。
但這種對峙可不是第一次,2023年殲-20就在東海上空“戲耍”過美國的RC-135偵察機,當時殲-20繞著RC-135飛了三圈,美軍機員在艙內(nèi)拍到的殲-20照片里,連座艙蓋的反光都看得見,嚇得RC-135直接中斷任務跑路。
2024年更狠,殲-20跟韓國的KF-21戰(zhàn)機在黃海對峙,KF-21剛打開火控雷達,殲-20就一個急轉彎繞到它側后方,用機翼尖對著它的進氣道。
這姿勢等于告訴對方:“我隨時能讓你空中停車”,韓國飛行員嚇得趕緊用中文喊“誤會誤會”,才沒鬧出事。
不僅如此,殲-20的體系支撐讓對峙更有底氣,每次出動都不是單打獨斗,空警-500預警機在800公里外盯著,殲-16D電子戰(zhàn)機在側翼壓陣,把對方的雷達信號全屏蔽了。
2025年9月這次,日本想派E-767預警機支援,結果剛起飛就被中國的反隱身雷達鎖定,只能在日本海邊緣打轉,眼睜睜看著F-35A被殲-20“貼身照顧”。
美國第七艦隊想派“里根”號航母撐腰,結果航母還在菲律賓海,殲-20早就完成任務回基地喝下午茶了,等美軍趕到,只看見空蕩蕩的海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