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姓氏概況
古往今來,中國共有姓氏呢?
古今漢字姓氏總數(shù)超過2.3萬個。據(jù)《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23,813個。
目前實際使用的姓氏約7000個,前100大姓氏覆蓋約85% 的全國人口,前19大姓氏集中了漢族一半的人口。
王、李、張為當前三大姓,人口均超1億。北方王姓最多,南方陳姓常見,李姓遍布長江流域,廣西韋、陸為多。歐陽、上官、皇甫等傳統(tǒng)復姓仍在使用。
姓氏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1、母系社會部落:最古老的姓氏多帶“女”旁,如姬、姜、姒、姚、贏、妘、媯 (Guī)、姞 (Jí)等,如:
黃帝,姬 (Jī)姓,這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上古姓。周朝王族姓姬,周天子分封諸侯,產(chǎn)生了海量姓氏。常見的周、吳、鄭、王、魯、曹、魏等數(shù)百個姓氏都源于姬姓??梢哉f,姬姓是當今大多數(shù)姓氏的“總根”之一。
炎帝:炎帝因生于姜水而得姓。齊、呂、申、許、紀、丘、謝等姓都源自姜姓。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姜子牙就是此姓后裔。
大禹:夏朝王族為姒姓(Sì)。后來演變?yōu)榱巍⑾?、曾、鮑、歐陽等姓氏。
少昊金天氏、伯益:嬴 (Yíng),秦國王族及趙國國君的姓氏。由嬴姓分化出的姓氏有徐、趙、黃、江、梁、馬等。
妘 (Yún) :火神祝融的后裔,曾建立鄅、鄢、逼陽等小國,演變?yōu)樵?、鄔、羅等姓氏。
媯 (Guī) :舜帝因曾居于媯水而得姓。著名的“田氏代齊”中的田姓(陳完奔齊),其祖先就是媯姓。后演變?yōu)殛?、田、袁、王(部分)、孫(部分)等大姓。
姚 (Yáo) :舜帝生于姚墟,故以姚為姓。這是至今仍然廣泛使用的最古老姓氏之一。
姞 (Jí):黃帝給他的后代賜予的姓氏之一。后來演變?yōu)榧⒀?、雍、鄂、闞等姓氏。
子 (Zǐ):商朝王族的姓。成湯的祖先因吞玄鳥卵(燕子卵)而生子,故以子為姓。由子姓分化出宋、肖、殷、戴、牛、湯、林等姓氏。
風 (Fēng):被認為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伏羲氏和女媧氏相關。但由于年代過于久遠,記載較少,后世傳承不如八大姓清晰。
己 (Jǐ):也是古老的姓氏之一,與黃帝之子等有關,后演變?yōu)榧o、董等姓。
2、封國地名:據(jù)宋人鄭樵的《通志·氏族志》記載有500多個姓氏源于地名。
據(jù)統(tǒng)計,周朝初年共分封48個同姓國和60個異姓國,這108個封國名稱,后來無不演變?yōu)樾帐?。尤其是其中的魯、晉、蔡、曹、鄭、吳、魏、韓、何、郭、于、賈、蔣、胡、宋、陳、趙、田、許、朱、鄧、梁、蕭、沈、徐、羅、黃、江、謝、呂等國的國名,后來還都演變?yōu)橹腥A大姓。
由采邑、封邑名稱而來的劉、馮、白、盧、范、商、潘、蘇等姓;
由鄉(xiāng)里名稱而來的溫、蘇、毛、甘、陸、郝等姓;
由村亭而來的采、歐陽等姓;
由居住地而來的傅、橋、城、關、東郭、百里、南宮、池、柳等姓,也都在中華姓氏中具有廣泛影響。
3、官職職業(yè):
高級官職:司馬、司徒、司空、太史、帥、尉、宰等
軍事相關:師、軍、將、校、司馬
文吏相關:史、董、卜、巫、祝
經(jīng)濟相關:錢、倉、庫、粟、工
生活職業(yè):陶、陶、屠、卜、巫、甄、弈
4、祖先名號:董、袁、熊等
以祖先的“字”為氏:孔、董、袁、施、潘、方 例如:孔子先祖是宋國公孫嘉,字孔父,后代便以“孔”為氏。
以祖先的“名”為氏:張、牛、湯、廉、禹、年 例如:傳說中張姓始祖揮,是黃帝之孫,因發(fā)明弓箭(“弓矢”),被封為“弓正”,賜姓張(“張”有開弓之意)。
以祖先的謚號為氏:謚號是帝王、貴族死后依其生平所評的稱號。后代以此為榮,形成姓氏。文、武、康、穆、桓、莊,例如:桓姓,可能源自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的后代,以其謚號“桓”為氏。
以祖先的排行或稱謂為氏:孟(伯)、仲、叔、季,例如:孟孫氏(后簡化為孟),是魯國慶父的后代,因其排行老大(“孟”或“伯”表示長子)。
5、賜姓、改姓:
民族融合:少數(shù)民族漢化姓氏,如:
5.1 鮮卑族系統(tǒng)性改姓
皇族:拓跋氏 → 元氏(因“拓跋”意為“土”,而“土”是萬物之“元”)。
貴族:
丘穆陵氏 → 穆氏
步六孤氏 → 陸氏
賀賴氏 → 賀氏
獨孤氏 → 劉氏(部分)
紇豆陵氏 → 竇氏
5.2 遼金元少數(shù)民族改姓:
契丹族(遼國):耶律氏 后裔有改姓 耶 或 劉 的。蕭氏 是遼國后族,延續(xù)至今。
女真族(金國):完顏氏 是金國皇族,后代多改姓 王、汪、顏、完。
蒙古族(元朝):元亡后,許多蒙古人改漢姓。如:博爾濟錦氏(黃金家族)→ 多改姓 包、鮑、寶。
其他蒙古姓氏也根據(jù)含義或音譯改為 李(奇渥溫氏部分)、王、梁 等。
滿族的改姓(離我們最近的大規(guī)模改姓)
清朝滅亡后,滿族人為了生存,大規(guī)模改漢姓。其方式多樣:
意譯:愛新覺羅氏(“愛新”意為“金”)→ 金姓(如歌手金海心)。
音譯(取首字):
瓜爾佳氏 → 關姓(非常普遍,如關之琳、關曉彤)。
葉赫那拉氏 → 那姓(如那英)、南姓。
鈕鈷祿氏 → 郎姓(如鋼琴家郎朗)、鈕姓。
赫舍里氏 → 赫姓、何姓。
富察氏 → 富姓、傅姓。
佟佳氏 → 佟姓(如演員佟大為)。
馬佳氏 → 馬姓。
索綽羅氏 → 索姓、曹姓。
5.3 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姓氏
回族:多采用與伊斯蘭教相關的漢姓,如 穆(源自穆罕默德)、哈、馬、麻、薩、丁 等。
朝鮮族:入籍中國后,其姓氏如 金、李、樸、崔、鄭 等直接成為漢姓。
南方少數(shù)民族(如壯族、苗族、白族等):在歷史上與漢族交融,很早就采用了漢姓,如 韋、覃、藍、楊、張、陸等,現(xiàn)在已很難從姓氏上區(qū)分。
5.4帝王賜姓:
皇帝為表彰功勛、表示恩寵或要求歸附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改為皇族姓氏。如:李、劉、朱、趙等
賜予國姓(褒獎、籠絡):將當朝皇族的姓氏賜予功臣或歸附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以示最高榮譽,使其成為“皇親國戚”。 李(唐)、劉(漢)、朱(明)、趙(宋) 最為常見的賜姓形式,用于表彰功勛、安撫降將、促進民族融合。如:
徐世勣(即徐茂公)因戰(zhàn)功卓著,被唐高祖李淵賜姓李唐太宗李世民賜突厥首領阿史那·思摩姓李。唐末,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李,成為后來西夏皇族的祖先。
項羽的族人劉猷(原名項猷)在歸順劉邦后被賜姓劉。
賜予他姓(褒獎):賜予非國姓的其他姓氏,以表彰特定功績,姓氏本身常有美好含義。鄭和(馬→鄭)。
賜予“惡姓”(懲罰、羞辱):將犯罪或失勢的皇族、大臣的姓氏改為帶有貶義的姓氏,以示懲罰和羞辱,常用于政治斗爭,是對個人和家族最嚴厲的精神打擊之一。如虺、蝮、梟、蟒、毒、饕餮等。
高宗王皇后、蕭淑妃:失寵后被武則天幽禁并折磨至死,其族人被改姓為“蟒”和“梟”。
越王李貞、瑯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失敗后,被削去宗室資格,改姓“虺”(huǐ,一種毒蛇)。
起兵失敗的唐太宗之子李慎被改姓“蝮”(一種毒蛇)。
南朝梁武帝:曾賜叛臣的姓為“饕餮”(tāo tiè),傳說中的貪婪兇獸。
5.5 為避禍或為改嫁、收養(yǎng)而改姓,如柴榮被郭威收養(yǎng)而改姓郭榮。
避禍改姓:家族為躲避滅族之災(政治迫害、戰(zhàn)亂、仇殺),被迫改為他姓隱居。 廖/張/李(董狐后代)、同、馮(司馬遷后代)、束(疎氏改)、余(鐵木氏改)
西漢時有疎廣、疎受叔侄,是著名的賢臣。王莽篡漢后,其曾孫疎孟達為避禍,從東海蘭陵遷往沙鹿山(今河北大名),并去掉“疎”字的偏旁“正”,改為束姓,意為“束身自好”。
傳說元朝滅亡后,部分蒙古貴族(如姓鐵木、奇渥溫等)為逃避明朝軍隊的追殺,紛紛改姓。其中一支將“鐵木”二字合并,取“鐵”的偏旁“钅”和“木”字,組合成余姓,隱匿于民間。
避諱改姓:因皇帝或尊長的名諱而被迫改姓,也屬于一種避禍。 邱(丘→邱)、賀(慶→賀)、荀(孫→荀)
隨母改嫁而改姓:子女隨母親進入新的家庭后,為融入家庭而改用繼父的姓氏。如范仲淹因母親改嫁朱姓家族,改名為朱說。
被收養(yǎng)而改姓:過繼給無子的親戚或被他人收養(yǎng),子女改用養(yǎng)父的姓氏以承繼香火。如柴榮過繼給郭威,改姓為郭榮。
目前我國常用姓約7000個,人數(shù)過億的有王、李、張,8萬人以上的姓有400個,前100大姓人數(shù)占全國人口的85%,前19大姓占漢族人數(shù)的一半。出過后(夏朝)、王(天子)、國王、國君、皇帝、總理、總統(tǒng)、首相等國家領導人的有100多個。
不人少認為沒有出過帝王的姓氏,如王、張,實際上都出過帝王,詳見小編的《哪些姓氏出了王、皇帝、國家領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