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植物園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假期“青少年現代攀樹”獨立營活動預告,其中因包含“掏鳥蛋”課程內容引發(fā)公眾關注與討論。盡管活動說明中強調所使用的并非真實自然鳥巢與鳥蛋,但該課程仍引發(fā)爭議。
圍繞“掏鳥蛋”課程,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支持者視其為一種難得的自然互動,認為無需過度緊張;而反對者則指出,這種以“體驗”為名的行為,實則是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一種干擾,不僅暗藏法律風險,更傳遞了錯誤的生態(tài)觀念。
華南植物園因推出包含“掏鳥蛋”環(huán)節(jié)的攀樹獨立營活動引發(fā)爭議,最終課程在輿論壓力下被取消,這一結果令人遺憾,在自然教育亟需深化的今天,我們不應因噎廢食,而應理性看待“掏鳥蛋”活動所蘊含的雙重價值,它既是生動的自然教育,也是寶貴的生存能力培養(yǎng),我對此舉雙手支持。
反對者將“掏鳥蛋”等同于破壞生態(tài),但忽略了關鍵事實,華南植物園明確使用的是模擬鳥巢和人工鳥蛋。這種設計恰恰體現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通過高度仿真的情境,讓孩子在零風險中理解生命繁衍的奧秘。自然教育不能止于繪本和視頻,更需要親身體驗,正如植物園工作人員所言,“負面的東西不是為了負面的”,模擬掏鳥蛋恰是通過可控的“干預”,教會孩子何為不可干預的自然規(guī)律。
市面上的自然教育課程質量參差不齊確是事實,但因此全盤否定“掏鳥蛋”的教育價值,無異于將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專業(yè)機構完全可以通過嚴格設計,將活動轉化為生態(tài)倫理教育,比如在模擬操作后引導孩子修復人工鳥巢,講解真實掏鳥蛋的法律后果,從而在實踐對比中樹立正確的生態(tài)觀。
在強調STEAM教育的今天,我們卻漸漸遺忘了生存能力這一基礎課題。爬樹、辨識鳥巢、了解生物習性,這些本是人類與自然共處的本能技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學會生存》報告中強調,生存教育包含對自然環(huán)境的認知與適應能力?!疤网B蛋”作為攀樹課程的環(huán)節(jié),正是對城市孩子自然生存能力的補課。
相較于屏幕前的虛擬體驗,攀樹掏鳥蛋要求孩子調動全身感官:判斷樹枝承重、協(xié)調肢體動作、觀察環(huán)境細節(jié)。這種綜合訓練不僅能提升身體素質,更培養(yǎng)了風險評估、耐心專注等關鍵能力。日本幼兒園普遍開設的自然觀察課程中,類似活動已被證明能顯著增強兒童的環(huán)境適應力和心理韌性。
爭議的核心其實在于如何規(guī)范課程實施,自然教育工作者春羽指出“很多機構生態(tài)觀缺失”,這正提示我們需要建立行業(yè)標準而非否定活動本身。優(yōu)秀的自然教育應做到三點:一是科學設計,如使用3D打印鳥巢替代真巢,明確區(qū)分教學與自然界的邊界;二是倫理嵌入,在實操前后開展生態(tài)責任討論,如對比掏取人工蛋與真實鳥蛋的不同影響;三是法律科普,結合《野生動物保護法》講解干預野生鳥類的法律責任。
華南植物園作為科研機構,本可借此打造自然教育示范課,卻因輿論壓力草草收場,這反而不利于行業(yè)規(guī)范發(fā)展。與其取消,不如完善:建立專家審核機制、制定安全操作規(guī)范、開放家長參與監(jiān)督,讓爭議性課程在陽光下運行。
自然教育需要走出“溫室化”誤區(qū),當我們把孩保護在無菌環(huán)境中時,他們失去的是與真實世界對話的能力。模擬“掏鳥蛋”活動就像接種疫苗,以可控的方式暴露風險,恰恰能培養(yǎng)出真正的免疫力。在保障安全與生態(tài)的前提下,支持更多機構開展經過科學設計的自然實踐課程,或許才是對孩子、對自然更深遠的負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