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微服私訪途中,被老婦人當(dāng)街辱罵。
問及兒子姓名,老婦人淚流滿面答出兩字。
微服出宮的皇帝
紫禁城的晨曦剛剛灑向大地。朱元璋推開寢宮的木門,脫下龍袍,換上粗布衣衫。
這不是第一次了,自從登基以來,朱元璋經(jīng)常這樣做。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nóng)戶之家,父母靠給地主干活賺取微薄的收入,小小的朱元璋為了生存,也很早就給地主家放牛了。
貧苦的出身讓他對底層百姓有著特殊的感情。
六歲那年的記憶至今清晰。
旱災(zāi)、蝗災(zāi)、瘟疫接連發(fā)生,父母、大哥先后在貧病交加中死去,只剩下他和二哥各自逃命求生。
朱元璋為了討口飯吃,去了皇覺寺當(dāng)和尚,可惜的是僧多粥少,寺廟供養(yǎng)不起那么多的僧人。
后來朱元璋被趕出了寺院,只能做乞丐沿街乞討。
那些年的饑餓、屈辱、人情冷暖,都深深刻在他心里。
現(xiàn)在他是皇帝了,擁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伤€是想知道,底下的老百姓過得怎么樣。
官員們上報的都是好消息,地方上報的都是豐收年,真的如此嗎?
朱元璋不相信。只有親自走出宮門,才能聽到真話,才能看到真相。
換好平民服裝的朱元璋走出宮門,街頭巷尾傳來各種聲音。
有人夸贊新朝的政策,有人抱怨日子還是不好過。
有人議論朝廷官員的貪腐,有人擔(dān)心戰(zhàn)亂會再起。這些聲音在朝堂上是聽不到的。
大臣們只會報喜不報憂,只有在民間才能聽到最真實(shí)的民聲。
朱元璋一路走著,觀察著,傾聽著,思考著。
他要用自己的眼睛看這個江山,用自己的耳朵聽民間疾苦。
這樣的微服私訪已經(jīng)成了習(xí)慣,也成了他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徑。
今天的行程和往常一樣,從皇宮出發(fā),穿過大街小巷,看看菜市場的物價,聽聽茶樓里的議論,走走平民聚居的地方,了解最底層百姓的生活。
這是一個皇帝該做的事情,至少朱元璋這樣認(rèn)為。
街頭遇到的憤怒老婦
秦淮河畔,人聲鼎沸。朱元璋走在人群中,沒有人認(rèn)出這個穿著樸素的中年男子就是當(dāng)今皇帝。
突然,前方傳來一陣騷動,人們紛紛駐足圍觀。
朱元璋擠進(jìn)人群,看到一個老婦人站在街心。
她的眼中滿含怒火,嘴里不斷咒罵著什么:“朱元璋這個忘恩負(fù)義的東西!枉費(fèi)我兒子為他拼命!”
“現(xiàn)在享受榮華富貴了,就忘記了那些死去的兄弟!”
圍觀的百姓們嚇得不敢出聲,辱罵皇帝可是死罪,這個老婦人瘋了嗎?
朱元璋站在人群后面,靜靜聽著老婦人的咒罵。
她的話句句刺入心中,讓他想起了那些往事,那些為他征戰(zhàn)四方的兄弟們,那些在戰(zhàn)場上為他流血犧牲的將士們。
老婦人的話越來越激動:“我兒子跟著你打天下的時候,你叫他兄弟!現(xiàn)在你當(dāng)了皇帝,就把他們都忘了!連個墓碑都沒有!連家屬都不管了!”
朱元璋的心狠狠被觸動了。
這個老婦人說的是真話嗎?真的有將士的家屬沒有得到妥善安置嗎?真的有功臣被遺忘了嗎?
周圍的百姓開始竊竊私語。有人擔(dān)心這個老婦人會被抓走,有人同情她失去兒子的痛苦,有人覺得她說得有道理,也有人認(rèn)為她太大膽了。
朱元璋繼續(xù)觀察著這一幕。
老婦人的憤怒如此真實(shí),她的痛苦如此深沉,這不像是無理取鬧,更不像是瘋言瘋語。
她一定有不得不說的理由,一定有不得不發(fā)泄的痛苦。
朱元璋想起了自己母親去世時的絕望,想起了無人依靠時的孤獨(dú),想起了被人輕視時的憤怒。
眼前這個老婦人的情緒他太熟悉了,那是一個母親失去兒子后的痛徹心扉,那是一個老人被遺忘后的絕望吶喊。
朱元璋緩緩走向老婦人,周圍的人群讓開了道路。
他們以為又是一個好事者要上前勸阻,或者是官差要來抓人了。
老婦人看到朱元璋走近,不但沒有害怕,反而更加激動:“又來一個幫朱元璋說話的!你們都被他蒙蔽了!他根本不記得那些為他死去的兄弟!”
朱元璋走到老婦人面前,沒有說話。
只是靜靜地看著她,看著這個被痛苦折磨得蒼老的女人,看著她眼中的憤怒和絕望,也看著她內(nèi)心深處的期待。
意外的詢問與回答
人群安靜下來,朱元璋看著老婦人,心中五味雜陳。這種憤怒和痛苦不虛假,必有緣由。
他輕聲問道:"敢問您兒子是誰?"老婦人愣住,沒想到有人會認(rèn)真問出這個問題。
她望著朱元璋,顫聲道:"韓成!"朱元璋心口一緊,記憶翻涌。
韓成是他舊部,身形相似,曾并肩作戰(zhàn)。
一次韓成被魚刺卡喉,朱元璋親自替他捶背,韓成感動誓死效忠,朱元璋笑說:“你要和我一起享榮華富貴。”
鄱陽湖之戰(zhàn),朱元璋兵敗,為救眾人欲投湖,韓成拉住他,說“大業(yè)未成,不可輕生”,隨即穿上他的衣服投湖自盡,以身替死,騙過敵軍。
朱元璋至今記得他投湖的背影。韓成的死換來了他的生,也換來了明朝的建立。
如今站在面前的,是韓成的母親。
她失去了唯一的兒子,還被遺忘在街頭發(fā)泄絕望。
朱元璋想到自己早逝的母親,想起當(dāng)年貧病無助的痛苦。
這位老婦人所承受的,比他更深。
她的兒子為國捐軀,她卻孤苦無依,這本該是朝廷最該照顧的人。
朱元璋羞愧萬分,韓成之死換來王朝,卻未能換來老母的安穩(wěn)生活。他必須承擔(dān)這個責(zé)任。
帝王心境的轉(zhuǎn)變
朱元璋眼前浮現(xiàn)出韓成的模樣。那個勇猛正直的兄弟,在關(guān)鍵時刻犧牲自己。
他緩緩跪下,向老婦人叩首:“老人家,是我對不起您,對不起韓成。”
老婦人震驚無言,不知這位陌生人為何流淚致歉。
朱元璋掏出所有銀兩遞給她:“您先用著,幾日后我會派人來接您。韓成是英雄,您是英雄的母親?!?/p>
朱元璋回宮,立刻召見大臣:“追封韓成為高陽侯,建忠臣祠,以韓成為首,冊封其母為誥命夫人,賜宅院、傭人、田地?!?/p>
眾臣愕然,韓成早逝多年,為何今日重新提起?
朱元璋繼續(xù)下旨:“徹查陣亡將士家屬,凡安置不當(dāng)者,一律重新安排。開國功臣后代,朝廷應(yīng)世代照顧,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p>
這次微服私訪觸動了朱元璋最深處的良知。
他想起昔日戰(zhàn)友,想起死在沙場的兄弟,正是他們撐起大明江山。
正是他們的犧牲,才有了今日的太平。
這些人不應(yīng)被遺忘,他們的家人不該受苦,他們的功績應(yīng)被銘記。
朱元璋明白,做皇帝不能只靠奏章和報喜。
他要聽百姓的聲音,要親眼看看底層的生活,要知道哪些地方出了問題。
只有深入人心,才知百姓所盼;只有腳踩泥土,才懂治國之道。
此后他設(shè)立撫恤制度,專門管理功臣家屬的生活,安排專人探望慰問,將這一制度延續(xù)為國策。
那個在街頭咒罵皇帝的老婦人,無意中推動了一個朝代的政策轉(zhuǎn)變。
她的眼淚叫醒了朱元璋的良心,她的吶喊敲打了帝王的責(zé)任。
韓成用生命救下了朱元璋,而韓成的母親用憤怒和痛苦,拯救了那些被遺忘的烈士家屬。
歷史往往從一聲哭泣開始,從一場街頭偶遇改寫命運(yù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