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是當之無愧的音樂國度,僅僅首都維也納就有三個世界頂級樂團,除了長期位居世界前三位的維也納愛樂樂團之外,還有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相比之下,1996年才創(chuàng)立的薩爾茨堡愛樂樂團,雖然“年紀”遠比不上維也納的百年老字號,但水準不遑多讓,近年來曾在上海演出。此外,世界上第一個以“CAMERATA”(特指那些人數(shù)不多卻配合默契、音色細膩的室內(nèi)音樂組合)命名的室內(nèi)樂團——薩爾茨堡室內(nèi)樂團,也曾在上海獻技。
薩爾茨堡是音樂天才莫扎特的出生地,也是他短短36年人生中度過時間最長的地方。世界級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也是薩爾茨堡人,經(jīng)典電影《音樂之聲》在這里拍攝,1920年創(chuàng)辦的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亦享譽世界。
2004年,上海與薩爾茨堡正式締結(jié)為友好城市。薩爾茨堡作為奧地利第四大城市,位于奧地利西部,也是阿爾卑斯山的門戶。雖然人口只有15萬,城市體量不大,但從莫扎特到《音樂之聲》,從巍峨的阿爾卑斯山到1996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老城,它的魅力早已超越了城市規(guī)模。
音樂無處不在
站在薩爾茨堡大教堂廣場上,城堡傲立于山頂,教堂鐘樓立于山腳下,空曠廣場上擺著一副露天國際象棋,每個棋子都到成年人膝蓋高度,兩個中年男人正在優(yōu)哉游哉下棋。不遠處傳來一陣吉他聲,三個老人組成的樂隊正在回廊彈奏,其中兩位坐在地上彈著吉他,還有一位站在一旁拎著瓶啤酒,不知是不是打算微醺后再加入。聽著聽著,又傳來一陣小提琴聲,循聲而去,回廊通往老城商業(yè)街區(qū)的過道里,有位老兄正在拉琴。拉到興起時,身體幾近弓形,雙眼緊閉,一臉陶醉,完全沉浸在音樂中。
大教堂廣場。本文圖片均為作者拍攝
大教堂廣場上下棋的人們
大教堂廣場上的老人樂隊
大教堂廣場附近拉小提琴的陶醉藝人
這就是薩爾茨堡,一座音樂之城。教堂管風琴與廣場上的流浪藝人,貝多芬、海頓與莫扎特在這里創(chuàng)作的華麗樂章,《音樂之聲》的弦樂悠揚,每年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的隆重舉行,構(gòu)筑著薩爾茨堡的音樂時空。
距離大教堂廣場不遠的蓋特萊特街(意譯為糧食胡同),是薩爾茨堡老城人氣最高的步行街區(qū),因為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出生在這條街的9號。1747年,莫扎特的父母租下這棟建筑的三樓,一家人在這里生活到1773年。
早在1917年,莫扎特出生地就已經(jīng)被辟為莫扎特博物館,也是保留其遺物最多的地方。米黃色的外墻,一樓拱門旁有“莫扎特博物館”字樣,拱門上方有莫扎特的浮雕頭像。館內(nèi)陳列著莫扎特當年用過的小提琴、鋼琴和家具,親筆書信和樂譜,還有莫扎特的一縷金發(fā)和他的最后一幅畫像。
莫扎特故居門口
莫扎特故居內(nèi)部
莫扎特故居內(nèi)部畫像
與莫扎特出生地隔薩爾茨河相望的,還有一處莫扎特故居。隨著家中人口增多,蓋特萊特街的莫扎特出生地過于擁擠,一家人只能另覓去處。1773年后,莫扎特擔任薩爾茨堡宮廷樂師期間,一直住在這座建筑的二樓。不過建筑在二戰(zhàn)時期毀于轟炸,只余部分結(jié)構(gòu),如今是重建的產(chǎn)物。
莫扎特的天才早早在這兩座小樓里綻放。三歲時,他就已經(jīng)顯示出過人的音準和超乎尋常的記憶力。五歲開始涉獵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chuàng)作,六歲譜出四首小步舞曲和一曲快板。七歲那年,這位音樂神童第一次走出薩爾茨堡,開啟數(shù)年巡演生涯。重返薩爾茨堡后,他又創(chuàng)作了多首交響樂、小夜曲和鋼琴曲。雖然從1762年開始,莫扎特就屢屢外出巡演,但算下來仍以在薩爾茨堡停留時間最多,創(chuàng)作亦最豐。
如今這一帶街區(qū)可算是薩爾茨堡最熱鬧的地方,蓋特萊特街上人氣十足,商鋪、餐廳和咖啡館林立。行走其間,最擔心的莫過于撞到別人,因為總有人抬著頭走路,大家都不好好看路。這是因為蓋特萊特街的店鋪多半有別致的復古鐵藝招牌,當?shù)厣虘羲坪醢阉姓袕祁櫩偷男乃级挤旁诹髓F藝招牌上,車輪、鞋子、帽子、面包等標志一應俱全,看招牌猜行當也是一樁趣事。
蓋特萊特街的鐵藝店招
最熱門的商品永遠是莫扎特巧克力球。1890年,薩爾茨堡糖果商保羅·福斯特發(fā)明了一種果仁糖,雖然莫扎特當時的知名度遠不及如今,這位糖果商仍決定將之命名為“莫扎特球”。這款巧克力球呈標準球狀,淺綠色的開心果杏仁糖外包裹著牛軋?zhí)牵钔鈱邮呛谇煽肆?。以當時的技術(shù)條件而言,幾種食材共享同一個圓心,制作難度極大。
一戰(zhàn)前,莫扎特巧克力球已經(jīng)開始規(guī)?;慨a(chǎn),但始終保持手工制作,所以它從未出現(xiàn)在大型超市或者紀念品商店,僅僅在福斯特糖果店才能買到。印有莫扎特頭像的彩色錫紙,成為最受游客喜愛的薩爾茨堡標志之一。不過或許也正是因為純手工制作和極為局限的銷售渠道,它在商品化大潮下最終難以為繼。
早在2021年,因為新冠疫情導致游客銳減的緣故,加上原材料價格上升,生產(chǎn)莫扎特巧克力球的薩爾茨堡巧克力公司就被迫啟動破產(chǎn)程序。2025年1月,它關(guān)閉了最后一條生產(chǎn)線,這意味著薩爾茨堡這個原產(chǎn)地將不再生產(chǎn)莫扎特巧克力球。
除了莫扎特出生地之外,老市政廳和薩爾茨堡最古老的咖啡館也在這條街上,見證著薩爾茨堡的歷史。街道兩側(cè)散布著一條條小巷,形成密密麻麻的路網(wǎng),仿似迷宮一般,不過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總能回到蓋特萊特街。附近還有薩爾茨堡人最喜歡的集市,售賣著各種蔬果、芝士、肉類和糖果。
老城集市里的糖果
以蓋特萊特街為中心,薩爾茨堡城堡、方濟各教堂、薩爾茨堡大教堂和主教官邸等地標構(gòu)建著薩爾茨堡的歷史。
“北方羅馬”的“白色黃金”
我在薩爾茨堡的漫步,從位于城郊的酒店開始。沿著薩爾茨河,走上兩公里,便可進入薩爾茨堡老城。沿途散落著一座座民宅,大片草地上有孩子嬉戲,河邊有人騎行或跑步,抬頭總能見到高處的城堡。即使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世界前列的奧地利,薩爾茨堡也處于塔尖之上,遠高于奧地利平均水平,是世界上最為富庶的城市之一。
河岸上休憩的人們
“薩爾茨堡”之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公元755年,因附近的鹽礦與城堡而得名。名字中的“Salz”在德語中是“鹽”之意,“burg”則指定居點或堡壘。
薩爾茨堡的人居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公元前 15 年,該地區(qū)被羅馬人征服,并納入諾里庫姆省。早在公元45年,它就已獲得城市自治權(quán)。公元7世紀,薩爾茨堡啟動了基督教化進程,魯珀特于公元696 年在這里建立圣彼得修道院和農(nóng)貝格修道院,使薩爾茨堡成為地區(qū)宗教中心,他也因此成為薩爾茨堡的主保圣人。
公元739年,薩爾茨堡成為主教駐地,主教壟斷當?shù)佧}業(yè)收入,依靠這“白色黃金”擁有巨大財富。公元798年,薩爾茨堡升格為總主教駐地,管轄整個老巴伐利亞地區(qū)(包括下巴伐利亞、上巴伐利亞、上普法爾茨和如今奧地利的大部分地區(qū)),也因此得到“北方羅馬”之稱。薩爾茨堡作為獨立總主教教區(qū)的身份,在1803年被終結(jié),神圣羅馬帝國在那一年通過法律,實施政教分離。
如今傲立于費斯通斯貝格山頂?shù)乃_爾茨堡城堡要塞,在老城任何角落抬頭都可見到,是薩爾茨堡人最熟悉的地標。
老城的一個個尖頂與城堡
考古挖掘顯示,城堡原址上最早曾存在一座羅馬堡壘,如今的要塞于1077年開始建造,最初是木結(jié)構(gòu)。1462年,如今所見的城墻和塔樓相繼建成。1495年到1519年間,城堡進一步擴建。19世紀,它曾被用作軍營和倉庫,1861年被廢棄。19世紀末,它開始翻新,并在1892年開通纜車,成為旅游景點。城堡內(nèi)部的斑駁墻身見證著千年歷史的滄桑,一個個庭院在幽深中記錄著過往。
在薩爾茨堡,音樂無處不在,城堡也不例外。每周日中午11點45分,都會有銅管樂團在城堡塔樓上演奏,整個老城區(qū)都可聽到。站在城堡觀景臺上,眼前城市精巧,阿爾卑斯山巍峨綿延,薩爾茨河穿城而過,若是恰逢樂團演奏時,不免會想起“仙樂飄飄”四字。
被列入世遺的老城
城堡山下的薩爾茨堡老城,能保持舊時模樣實在不易,因為它曾經(jīng)歷二戰(zhàn)炮火。所幸城中大多數(shù)巴洛克風格建筑保存完好,也使得薩爾茨堡成為歐洲僅有幾個保留原始巴洛克風格的城市之一。
早期的薩爾茨堡老城以古老的方濟各會教堂和薩爾茨堡大教堂為核心,加上農(nóng)貝格修道院、圣彼得修道院等,構(gòu)成薩爾茨堡的權(quán)力核心。
17世紀初,薩爾茨堡大主教沃爾夫·迪特里希·馮·萊特瑙開始踐行自己改造薩爾茨堡的夢想。除了巴洛克風格的教堂之外,各種宮殿、學校工程紛紛“上馬”。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將薩爾茨堡老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時,認為薩爾茨堡是神圣羅馬帝國特有的教會城邦的杰出典范。它成功保留了從中世紀到19世紀間發(fā)展起來的豐富城市結(jié)構(gòu),“其華麗的哥特式藝術(shù)吸引了許多工匠和藝術(shù)家,然后這座城市通過意大利建筑師文森佐·斯卡莫齊和桑蒂尼·索拉里的作品而變得更加出名,薩爾茨堡市中心的巴洛克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他們。這個北歐和南歐的交匯點也許激發(fā)了薩爾茨堡最著名的兒子沃爾夫?qū)ぐ敹嘁了埂つ氐奶觳牛瑥哪菚r起,他的名字就與這座城市聯(lián)系在一起。”
薩爾茨堡大教堂是老城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原本是羅馬式建筑,在城市改造期間融入巴洛克風格。教堂內(nèi)部的白色大理石和繪畫裝飾極盡精致繁復,六千根音管組成的管風琴更是無比華麗,樂音之美,正與“音樂之城”的稱號匹配,莫扎特也正是在這里受洗。
薩爾茨堡大教堂
距離大教堂廣場不遠,便是小巧的莫扎特廣場。它原名邁克爾廣場,廣場中央有莫扎特雕像。這座廣場也是當年薩爾茨堡城市改造的一部分,沃爾夫·迪特里?!ゑT·萊特瑙大主教下令拆除此地大量房屋,辟為廣場。廣場中間原本是一座帶有圣邁克爾雕像的巴洛克式噴泉,但1841年拆除,讓位于1842年揭幕的莫扎特雕像。
同樣以莫扎特命名的還有位于方濟各教堂附近的“莫扎特之家”,也就是音樂節(jié)大廳。它是一座可容納兩千多名觀眾的劇院,落成于1926年,原本是冬季馬術(shù)學校所在地。內(nèi)部有兩座音樂廳,還有一座2006年為紀念莫扎特而擴建的小型音樂廳。劇院內(nèi)部的最大特色,是借助巖壁所開辟的圓拱形貴賓包廂。
與音樂密不可分的是戲劇,建于1913年的薩爾茨堡木偶劇院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偶劇院之一,莫扎特的許多歌劇都在劇院的演出劇目中。薩爾茨堡木偶劇院早在1927年就開啟國外巡演,至今已在世界各地演出超過2600場,上海也曾見證該劇團的演出。
“音樂之聲”之旅
沃爾夫·迪特里?!ゑT·萊特瑙大主教改造薩爾茨堡的工程,橫跨薩爾茨河兩岸。城堡山這一側(cè)是舊時城市中心,在其大刀闊斧下開辟多個廣場,營造出不同的城市公共空間,而在薩爾茨河另一側(cè),1606年興建的米拉貝爾宮則是城市改造期間最美妙也最浪漫的城市新空間。
米拉貝爾宮一角
沃爾夫·迪特里?!ゑT·萊特瑙在宗教管理、城市建設和商業(yè)貿(mào)易方面可謂大刀闊斧,極具魄力,但他也有相當浪漫的一面,為自己的情人莎樂美·阿爾特建造了一座宮殿,以情人名字命名為阿爾特宮。當然,浪漫歸浪漫,對于主教而言,這并非光彩之事,甚至可以說是“違規(guī)”。沃爾夫·迪特里希曾一再向羅馬教皇請求赦免,希望能娶阿爾特為妻,但這段關(guān)系從未得到羅馬承認。
1612年,沃爾夫·迪特里希在薩爾茨堡城堡中遭遇廢黜,繼任者馬爾庫斯·西蒂庫斯將莎樂美·阿爾特和她的家人驅(qū)逐出城堡,又將阿爾特宮改名為米拉貝爾宮,“米拉貝爾”意為“驚人地美麗”。1721年至1727年間,宮殿和花園以奢華的巴洛克風格重建。1815年6月,后來的希臘國王奧托在此出生,他的父親、巴伐利亞王儲路德維希一世此時正擔任薩爾茨堡選帝侯。
1818年,米拉貝爾宮在大火后進行修復,改造為新古典主義外觀。1866年,宮殿被薩爾茨堡市政廳接手,二戰(zhàn)后還曾暫時充當市長辦公室。
漫步于米拉貝爾宮,《音樂之聲》中的許多畫面都會與眼前景致重疊,比如行走于飛馬噴泉旁的階梯前,就仿佛見到唱著“哆唻咪”的孩子以階梯為音階蹦蹦跳跳,在花廊穿行時,仿佛有孩子在身邊歡快跑過。站在巴洛克風格的花園里,扭頭就能見到山頂上的城堡和不遠處的薩爾茨堡大教堂?;▓@里那四組1690年創(chuàng)作的神話主題雕塑也極其精美,埃涅阿斯、赫拉克勒斯、帕里斯和普路托的故事一一呈現(xiàn)。
米拉貝爾宮與遠處的城堡
1965年上映的《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曾經(jīng)打破美國票房紀錄。電影取景于薩爾茨堡和周邊山區(qū),老城中那座歐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噴泉,就是主人公瑪麗亞唱歌和掬水之處。
米拉貝爾宮如今是薩爾茨堡人的樂園,黃昏之時,人們在花園里散步,還有人在附近草地上踢球,身上是奧地利國家隊的球衣。
米拉貝爾宮附近踢球的市民
《音樂之聲》里無處不在的阿爾卑斯山,也是這座城市的背景。黃昏時老城區(qū)域的薩爾茨河兩岸,人們閑坐于草地上,河道的弧線劃向遠山,正是這座城市的俗世幸福。
來源:葉克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