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音樂大師去旅行》一書脫胎于著名音樂評論家、音樂節(jié)目主持人陳立在國家大劇院所作的“走進唱片里的世界”系列講座,是“國家大劇院藝術(shù)通識課”叢書的重點成果。從倫敦、布拉格到柏林、維也納,陳立用腳步丈量著歐洲各地的“音樂版圖”,并以其豐厚的音樂文化學養(yǎng),展現(xiàn)一位位音樂大師的心路歷程。
《跟著音樂大師去旅行》,陳立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旅行的切入角度有很多:美食家會對各地的特色小吃孜孜以求,攝影家會留意適合拍照記錄的當?shù)仫L物,普通游客則更多隨興之所至任意漫游……而在本書中,作者則以一位音樂評論家的身份漫步于歐洲大地,用鮮見且獨特的“音樂視角”去觀照歐洲的音樂大師、音樂作品及其背后反映的文化特征,并由此為軸心生發(fā)延展,將豐富的人文知識注入書中。本書的兩個要素在書名中便得以體現(xiàn):“音樂”和“旅行”。這并非是一本單純記述作者游蹤和興味的游記,而是將歷史、文化、音樂熔于一爐的藝術(shù)通識作品,在這個意義上,讀者無法忽視本書的“跨學科性”,必須運用多重眼光感受書中特殊的審美韻味。
作者對各章節(jié)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可謂考究,常常先概述各個歐洲名城的歷史人文背景,為“旅行”打下基礎(chǔ),再講述各地重要的音樂地標、音樂組織及音樂文化活動,讓人感受不同城市各異的音樂氛圍,最后再以對各城的音樂名人、音樂名作介紹分析為結(jié),由面及點又由點到面地層層推進。這樣的精巧設(shè)計充分說明,作者陳立雖是主攻音樂的專業(yè)人士,卻不動輒濫用各類術(shù)語,也不自居精英而睥睨常人,反倒相當顧及普通讀者的閱讀期待和審美趣味,從每座城市的歷史文化講起,一步步牽引至具體音樂家的創(chuàng)作特色和典范作品,帶讀者領(lǐng)略音樂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在作者的指引下,我們時而流連于盛大又親民的倫敦逍遙音樂節(jié),時而注目于特具異域風情的捷克木偶戲,時而又在薩爾茨堡激起對電影《音樂之聲》的回憶……
作者常常不止步于對音樂作品本身的解析,還不厭其煩地闡釋與之相關(guān)的歷史人物、社會事件,讓讀者得以從更宏闊的視角獲得審美享受。如在寫到《行星》的第八樂章“冥王星”廣受好評時,作家又適時地提及備受矚目的冥王星“降級事件”,雖說是宕開一筆的“題外話”,卻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又如講到巴伐利亞著名音樂家瓦格納的歌劇時,作者設(shè)置專章講述路德維希二世對其歌劇的沉迷,讓讀者認識了一位苦悶孤獨又沉迷音樂的頹廢國王,進而借助文字與之神交九霄。正像王寧評價本書時所說的:“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梢哉f,音樂是一種通行天下、不需要被翻譯的世界性語言?!备S著陳立的筆觸,讀者在一個個音符中暢想、遨游,從斯美塔納飽含愛國熱情的《我的祖國》,到門德爾松柔美浪漫的《e小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從馬勒通俗易懂的《第四交響曲》,到普契尼的經(jīng)典歌劇《圖蘭朵》,語言文字在陳立的排列下仿佛具備了音樂的旋律,與書中出現(xiàn)的各種名曲名劇相得益彰。
倫敦逍遙音樂節(jié)
作者不僅對一眾經(jīng)典音樂作品熟稔于心,還對書中涉及的各個音樂名家的身世成竹在胸——人物故事無疑是本書中所占篇幅頗多的一部分。從莫扎特的早年經(jīng)歷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年少成名的音樂天才的來時路;在卡拉揚簡樸低矮的墓碑上,我們窺見這位音樂偉人洞明世事后的樸實歸宿;在晚年貝多芬的身上,我們感受著不朽杰作《第九交響曲》背后的堅韌執(zhí)著……如果說作者對故事素材的精心擇選體現(xiàn)了本書內(nèi)容上的充實厚重,那么書中俯拾即是的配圖、插畫甚至配樂則反映了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求變。當提到某城的風景名勝或代表音樂家,文中的配圖讓讀者有了親歷親見之感;當講到某個歌劇故事時,書中的插畫能更直觀地展現(xiàn)情節(jié);當出現(xiàn)某個經(jīng)典曲目時,隨文附帶的音頻二維碼突破文字與音樂的界限,讓人印象深刻……書中的配圖豐富且精美,既有人像,又有樂譜,同時不乏各具特色的風景照,滿足了觀眾對于題名中“旅行”二字的期待;書中的配套音樂則緊密貼合文章內(nèi)容,使人可以一邊聆聽古典音樂大師的佳作,一邊跟隨作者的筆觸神游于歐洲各城。就這樣,多重媒介搭配組合,在書中聯(lián)袂登場,以多樣的形式刺激著讀者的感官,使人對書中涉及的音樂文化產(chǎn)生更深的理解與感悟。
對于作者而言,這種媒介的“跨界”既是偶然的創(chuàng)新嘗試,卻又是命定的必然選擇——陳立本人無疑也是一位“跨界者”。他出身音樂世家,既做音樂評論、辦音樂雜志,又在電臺、電視臺主持古典音樂節(jié)目,還采訪過多位國際音樂大師,擔任過音樂會主持人。從線上到線下,從文字到聲音,從場外評論到在場親歷……工作內(nèi)容和職業(yè)身份的變換只是形式上的改變,不變的是對“音樂”這一主導核心的堅守和熱愛,這又與本書跨學科、跨媒介的特點相契合——所有的形式與技巧,皆是為普及、傳播音樂文化服務。
以往人們游至一地,大多只關(guān)注當?shù)氐娘L景名勝和歷史文化,卻忽略了“音樂”也是這些風景、文化的一部分。但“音樂”這個常為游人所匆匆略過的要素,恰恰被陳立念茲在茲,乃至于他要創(chuàng)作出這厚厚一本書,努力實現(xiàn)音樂與旅行、通俗性與專業(yè)性的結(jié)合,并期冀以此觸動讀者的心弦。每一個讀者未來都有可能旅行于書中某地,等到那時,他們或許會想起,有過這樣一位須發(fā)皆白又和藹可親的長者,曾經(jīng)以“音樂”為關(guān)鍵詞充當過他們的導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