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逛菜市場,總能看見各種水產品,其中有些魚很多人搶著買,哪怕價格貴點也買!而有些魚,價格便宜也無人問津!
比如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種淡水魚,就常被很多人嫌棄!即便有些地方都已經低到三四元一斤了,攤主哪怕盡情的吆喝著“3塊錢一斤”,卻鮮少有人駐足。
這種魚就是白鰱魚,也叫它白鰱,鰱魚!作為我國“四大家魚”之一,白鰱魚明明產量高、價格親民,卻總被貼上“難吃”“廉價”的標簽,成了被嚴重低估的淡水魚。
其實,懂行的人都知道,秋冬的白鰱魚最是肥美,不僅營養(yǎng)扎實,還能做成臘味留存鮮香,在過去可是春節(jié)期間招待親友的硬菜之一,哪你們愛吃白鰱魚嗎?
要認識白鰱魚,得先分清它和“親兄弟”鳙魚的區(qū)別。二者常被統(tǒng)稱為“鰱鳙”,外形相似,實則差異明顯。
從頭部看,白鰱魚的頭相對較小,約占體長的1/4;而鳙魚(俗稱“胖頭魚”)的頭能占到體長的1/3甚至1/2,這也是人們偏愛用鳙魚做魚頭火鍋、剁椒魚頭的原因。
再看體色,白鰱魚背部呈青灰色,體側和腹部為銀白色,鱗片細??;鳙魚背部顏色更深,體側有不規(guī)則的黑色斑點,因此它也叫“花鰱魚”,記住這些特點,是不是辨識度更高了。
從食性上看,白鰱魚偏愛水體上層的浮游植物,鳙魚則愛吃下層的浮游動物,這也導致二者肉質口感略有不同。
雖然白鰱魚常被人忽視,還被嫌棄,但是它的食用價值很高,遠不止“便宜”這一點。
它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7%左右,且屬于優(yōu)質動物蛋白,易被人體吸收,性價比遠超同價位的肉類;
脂肪含量低,每100克僅含3.6克脂肪,適合需要控制體重的人群;
還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以及B族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B12,對維持神經系統(tǒng)健康很有幫助。
更重要的是,白鰱魚的魚肉細嫩,秋冬時節(jié)經過低溫滋養(yǎng),油脂更豐沛,鮮味也更濃郁,無論是清蒸、紅燒還是腌制,都能吃出淡水魚的本味。
可即便優(yōu)點不少,白鰱魚還是難逃“少人吃”的命運,核心問題集中在三個缺點上。
一是刺多且細,白鰱魚的肌間刺(小碎刺)密集,尤其是靠近魚腹和魚尾的部位,吃起來需要格外小心,稍不注意就可能卡喉嚨,這讓老人和小孩望而卻步。
二是腥味相對較重,作為濾食性魚類,白鰱魚的腹腔內可能殘留浮游生物和黏液,若處理不當,烹飪后會帶有土腥味,影響口感。
三是肉質易散,白鰱魚的魚肉含水量較高,加熱時間過長或火候掌握不好,就容易煮得軟爛散碎,賣相和口感都會大打折扣,這也讓很多新手廚師不愿嘗試。
但到了秋冬,這些缺點反而能被巧妙化解,此時正是吃白鰱魚的好時候。
一方面,秋冬水溫低,白鰱魚活動減少,體內脂肪積累更厚,肉質更緊實,腥味也比夏季淡了許多;
另一方面,秋冬適合制作臘味,而白鰱魚正是做臘鰱魚的絕佳食材。
制作臘鰱魚時,先將白鰱魚去鱗、去內臟,清洗干凈后切成大塊,用鹽、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腌制2-3天,讓調料充分滲透;接著掛在通風陰涼處晾曬7-10天,直到魚肉表面干燥、呈琥珀色;
吃的時候切塊蒸熟,或用熱油煎至金黃,魚皮酥脆,魚肉咸香,不僅完全沒有腥味,還能長久保存,成為秋冬餐桌上的下酒好菜。
除了臘鰱魚,秋冬吃白鰱魚還有更簡單的做法。比如清蒸白鰱魚塊,一定要選六七斤重的大鰱魚,選靠近魚背的部位(刺相對少些),用料酒、姜片腌制去腥,上鍋蒸8-10分鐘,淋上生抽和熱油,最大程度保留鮮味;
或是做白鰱魚豆腐湯,魚肉煎至微黃后加開水煮出奶白色濃湯,放入豆腐塊燜煮,鮮而不腥,暖身又營養(yǎng)。
3元一斤的白鰱魚,或許沒有鱸魚的細嫩、鯽魚的鮮甜,但只要選對季節(jié)、用對做法,就能吃出不一樣的美味。
這個秋冬,不妨放下對它的偏見,買一條白鰱魚試試,無論是鮮食還是做臘味,都能感受到這份平價淡水魚的獨特魅力。
你們愛吃嗎?秋天到了,這魚價格便宜,營養(yǎng)也豐富,愛吃的朋友不妨多吃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