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晚,“管韻風華——2025年智化寺非遺音樂薈”在北京智化寺拉開帷幕。作為本次音樂薈的重頭戲,來自北京、天津、吉林、遼寧、山西、安徽、廣東、貴州等八省市的非遺音樂團體齊聚一堂,以傳統(tǒng)樂器“管子”為藝術(shù)紐帶,為觀眾呈現(xiàn)了一場跨越地域的音樂對話。
管子古稱篳篥,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吹奏樂器,隋唐時期已十分盛行,在敦煌壁畫中常見其身影。它不僅是智化寺京音樂的主奏樂器,也廣泛流傳于各民族音樂中。本次音樂薈活動通過這件樂器將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聯(lián)系在一起,展現(xiàn)了中華文明的深厚包容性和蓬勃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央音樂學院學生與智化寺京音樂傳承人合作還原了明代古曲《醉太平》的演奏陣容,展現(xiàn)了古老樂音在當代的創(chuàng)新傳承。
據(jù)悉,本次音樂薈活動由首都博物館、北京文博交流館舉辦,于9月26日至28日在智化寺舉行。在后兩天的活動中,舉辦方還安排了2場非遺音樂專題講座和4項互動體驗項目,包括工尺譜抄寫、云鑼體驗、古琴試奏和工尺譜刷印等活動,讓觀眾深度體驗非遺音樂文化的獨特魅力。
北京文博交流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智化寺京音樂這項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通過活態(tài)展演、教育體驗等方式,讓傳統(tǒng)音樂在博物館中繼續(xù)煥發(fā)活力。智化寺非遺音樂薈(音樂文化節(jié))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二屆,逐漸發(fā)展成為北京文博交流館的一張音樂名片和全國非遺音樂交流的重要平臺。
供圖/北京市文物局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曉萌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