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相技術尚未普及的19世紀,一個從未到過中國的英國皇家建筑師如何憑借著自己的想象與別人的描述,細膩精妙地勾勒出中國的宮闕與市井、人間煙火與水岸橋畔?“跨越時空的握手——十九世紀英國皇家建筑師筆墨中的東方神韻”主題展今天在修葺一新的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開幕。此次展覽作為《奔流:從上海出發(fā)——全球城市人文對話》第二季的重要項目之一,開啟了一場穿越時空的中西人文對話。
徐家匯藏書樓
徐家匯藏書樓是一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文物建筑,這里是上海誕生最早,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圖書館,現(xiàn)在作為上海圖書館的舊外文文獻收藏與服務部門,管理著20萬冊以上、約30種不同語種的近代外文圖書、報刊,其中國際漢學領域的收藏尤為突出,完整性和稀缺性足可比肩梵蒂岡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等一流圖書館的同類收藏。這座小樓可以說見證了這座城市現(xiàn)代文明的崛起過程,同時以文獻的形式傳承著這座城市海納百川的文化血脈。
展覽現(xiàn)場
英國皇家建筑師托馬斯·阿羅姆從未到過中國,他在19世紀英國藝術史上卻以浪漫主義筆觸描繪東方風情而聞名。他為作家喬治·紐海姆·賴特于1843年撰文出版的《中華帝國:古老的風光、建筑和習俗》繪制了精美的銅版畫,本次展出版畫原稿140余幅均來源于此。阿羅姆的創(chuàng)作靈感主要源自17世紀荷蘭旅行家約翰·尼霍夫的速寫和游記,還參考了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的速寫及傳教士如利瑪竇的游記。通過這些歷史資料,阿羅姆跨越時空,以自己的畫技滿足了歐洲對遙遠東方古國的好奇與想象。畫面細致入微,有一件作品描繪了清朝時期北京西直門的城門景觀,畫面構圖以城門樓為核心,突出其磚石結構,飛檐屋頂和瞭望塔,遠景的山丘和城內(nèi)建筑增強了空間的縱深感,而前景的商販、行人、轎子又生動呈現(xiàn)了城門附近的市井繁華,磚石的紋理、城墻的垛口,以及人物的服飾都被描繪得非常精細,令人驚訝。在《戲曲·日月奇觀》中,長槍、大刀、雙劍、鞭、錘等戲曲武戲中的兵器也都描繪得相當準確,整個舞臺布局蘊含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虛實相生”理念。
作品《戲曲·日月奇觀》
展覽現(xiàn)場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透露,在修繕之后,徐家匯藏書樓閱覽室將在不久的將來對公眾開放,在這座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紀念意義的歷史遺跡中舉辦來自英國的文獻展,這既是對兩國文明對話的回顧,更是在新時代、新環(huán)境下對未來的展望和期待?!坝跋衲軌騻鬟f文字無法傳遞的信息,帶給受眾更為直觀、更為清晰的對特定知識的認知;美術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創(chuàng)作者的主觀感受、學識修養(yǎng)、審美習慣等種種因素的左右。這種看似矛盾的存在,恰恰是不同文化交流互動的常態(tài),使得這些作品在具備美術價值的同時,以非常巧妙的方式記錄下了文明碰撞交互的過程?!?/p>
展覽引入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nèi)容)技術,將阿羅姆的靜態(tài)版畫轉(zhuǎn)化為栩栩如生的視覺故事,讓觀眾仿佛置身于19世紀的東方場景。展覽特別展出了1843—1859年間出版的不同版本的畫冊古籍,當代史學家對此進行編譯的各類專著和印有阿羅姆版畫圖案的古董珍鈔,為觀眾提供了多維度的歷史視角。每件展品均配備中英雙語二維碼展簽,觀眾只需掃描二維碼,即可獲取詳實的作品中英文介紹。
展覽由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上海圖書館、上海報業(yè)集團共同主辦,上海中小企業(yè)品牌促進中心承辦,免費開放至10月31日,其間還將舉辦多場專家講座和導覽活動。
原標題:《“跨時空握手”:他從未到過中國,這位19世紀英國人卻把西直門畫得如此寫實》
欄目編輯:江妍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徐翌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