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一段記錄牛犇在養(yǎng)老院廚房煎韭菜盒子的悄然刷屏。鏡頭里,90歲的他握鏟的手不停顫抖,翻炒時需借助灶臺支撐身體,卻堅持拒絕護工幫忙。
更引人注目的是灶臺細節(jié):用剪開的塑料瓶扣在剩菜上保溫,拖把斜倚墻角兼作拐杖。
牛犇在養(yǎng)老院,一個月萬把塊的費用,他還是省,炒菜剩下的邊角料都不扔,一件毛衣袖口磨出了毛邊,照樣穿著。
從小就苦,六歲爹媽沒了,在破廟里撿煤渣過活,有碗飯吃就行。
十一歲進了劇團,管飯,這才算入了行。
從演個村里的小孩,到演活了郭諞子,幾十年過去,他心里就一句話,沒有小角色,只有不用心的小演員。
這話嘴上常掛著,手上活兒更實在,劇本拿到,半夜都還在看,演戲前把人物嚼得透透的。
進了廚房也是一個樣,煎餃子必須自己揉面,韭菜要切得一般齊。
韭菜盒子一上桌,嘴里還逗著樂,說這活兒得提前發(fā)木耳,費事,但他喜歡。
廚房和舞臺沒什么兩樣。
去養(yǎng)老院這事,不是誰逼的,是他自己選的。
2019年老伴走了,住在老房子里,睹物思人,心里堵得慌,干脆搬了。
兒子王侃舍不得,還是聽了老爸的,隔三差五就抱著一堆劇照去看他。
養(yǎng)老院的走廊快成了他的書法展,就房門上掛著一幅字,“別催我”。
護工們最喜歡圍著他聽講戲,說起當年拍雨戲,光著腳就上,眼里全是光,凍著也覺得值。
戲比天大,這股勁兒不光在戲里,日子里頭全是這種細節(jié),炒個菜,穿件衣,都是一個理兒。
養(yǎng)老院里頭他也沒閑著,上有人拍他炒菜,一下就火了,門口總有年輕人等著合影。
他就拄著個拖把出來,笑著說這拐杖功能多。
網(wǎng)上有人說他住得太簡單,兒子出來解釋,說我爸就喜歡自在。
牛犇自己壓根不在乎這些,老了嘛,就是戲份少了,又不是殺青。
人這一輩子都在戲里,一個鍋鏟,一個塑料瓶,都能玩出花樣來。
聞著煎餃的香氣,翻開一本老相冊,指著一張照片說,這上面就我一個人還活著了。
歲月刻在身上,那股子藝術的勁兒也融在柴米油鹽里。
不管是廚房還是劇場,生活和戲,都得認認真真過,每一天都作數(sh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