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黏土坑里的意外來客
巴伐利亞北部有個不起眼的小鎮(zhèn)叫米斯特爾高,鎮(zhèn)外黏土坑從1998年起就被烏爾維爾博物館當成自家后花園。工人們年年挖土,年年撿骨頭,直到最近,一塊帶著劍狀長嘴的化石讓所有人停下了鏟子。
二、新名字,老故事
研究團隊把它喚作“米斯特爾高歐吻魚龍”。名字拗口,卻直接點明出身:歐吻魚龍家族本就長著夸張的上顎,像把伸出去的劍;加上發(fā)現(xiàn)地,身份立刻鎖定。論文第一作者、瑞士侏羅紀博物館博士生斯皮謝說,這么做是想給這座黏土坑立塊“此地超重要”的牌子。
三、長相怪,骨頭更怪
歐吻魚龍遠看像海豚,近看像劍魚——上顎比下顎長出一大截,活脫脫一把骨質(zhì)長矛。新種更在細節(jié)上做文章:肋骨格外粗壯,頸骨與頭骨銜接處多出一組小關(guān)節(jié)??茖W(xué)家推測,這身“重裝”可能讓它在追逐烏賊群時更抗沖擊。
四、“烏賊戰(zhàn)場”里的龍
化石出自一處被戲稱為“烏賊戰(zhàn)場”的地層,那里密密麻麻躺著箭石殼,像古早的子彈殼。魚龍闖進這片自助餐,也許正上演一場白堊紀版“速度與激情”。下一步,團隊準備給骨骼上的裂痕做CT,看看到底是打架還是翻車留下的疤。
五、一塊泥巴,一頁海史
博物館館長埃弗斯沒參與研究,卻樂得合不攏嘴:自家?guī)旆坑侄嘁话谚€匙,能打開1.8億年前的深海大門。米斯特爾高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小點,卻替全球缺資料的早侏羅世海洋補上了關(guān)鍵拼圖。
如果這條魚龍穿越到今天,它的劍吻會不會被當成頂級魚叉?又或者,它會不會嫌現(xiàn)代烏賊太小,直接掉頭回侏羅紀?把你的離譜想象丟進評論區(qū),咱們比比誰的腦洞更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