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這段時間,特朗普接連對G7、歐盟等組織施壓,要求他們對華加稅來讓中國對俄“發(fā)揮影響力”。
結果沒幾天馮德萊恩就對華出手了,19號歐盟公開表態(tài)可能要將12家涉及多個領域的中企進行制裁。
但這時有專家發(fā)現,這種行為對歐,其實是一柄“雙刃劍”……
除了對歐盟加征關稅外,本月初特朗普政府還被爆料出準備停止對歐洲的長期安全援助,其對歐洲搖擺不定的態(tài)度已經顯露無疑。
結果次日,特朗普又因為歐盟對谷歌處以35億美元罰款一事“大放厥詞 ”,甚至公開以“301條款”作為威脅。
這種情況恰好與8月底英媒的一篇文章不謀而合,該文章聲稱如今的歐洲正以一種“屈辱”的方式,對特朗普進行討好。
譬如在特朗普如此對待歐洲的情況下,很多歐洲組織或國家仍然接受了他提出的GDP5%用于國防要求。
該文章還對歐洲地區(qū)領導人的應對策略給出了非?!柏撁妗钡目捶?,
認為歐洲領導人聲稱的“口頭奉承沒成本,索性討好特朗普”完全是錯的。
因為如果真想要秉持有原則的立場,理所應當對美進行反擊,同時盡快減少對“懷有敵意”美國的依賴。
固然這篇文章說的很中肯,但從現狀來看顯然歐洲的領導者們做不到,
所以12日已經有歐洲議員開始直接炮轟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認為她已經帶領歐盟對美俯首稱臣。
這人說得對嗎?其實不乏擁有道理,日前歐盟再度做了一件事情佐證了這一說法。
19日,歐盟開了一場會議,主旨討論第19輪對俄制裁。
這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跑偏”的現象。
歐盟本身作為一個集合政治實體和經濟為一體的組織,其實本身職能里并不以涉及軍事行動的動向為主。
可偏偏從俄烏沖突開始后,歐盟頻繁參與其中,不止凍結俄羅斯相關資金并提供給烏克蘭貸款,還對俄多次制裁。
這種做法除了越來越像北約,也極大的影響了歐盟本身的“口碑”。
尤其是歐盟方面除了針對俄羅斯外,還多次對華“搞事”,一度讓中歐間貿易壁壘高筑。
本次歐盟提及的方案又是如此,
在會議中馮德萊恩宣傳,本輪制裁主要目的是打擊俄羅斯能源收入,所以將會制裁包含中國在內的多家三方能源相關公司。
歐盟給出的理由是:這些企業(yè)涉嫌幫助俄羅斯規(guī)避現有制裁,為其提供關鍵零部件或能源管道。
這種情況基本上已經處于“無理取鬧”的地步了,且不說中方多次提及過,中俄之間完全是正常貿易往來。
就連美財長也在不久前提到過,中國采購俄能源僅僅從戰(zhàn)前的13%提升至如今的16%,這正好屬于能源多元化范疇內,無可指摘。
之所以歐盟還是要如此“顛倒黑白”,恐怕離不開特朗普最近對多個組織的施壓。
不久前,在特朗普撮合俄烏面對面會談沒成功后,他接連施壓G7、歐盟、北約等多個組織,告訴他們要通過對華加關稅施壓,讓中國“發(fā)揮影響力”。
結果如今歐盟就毫不猶豫跳了出來,不少外媒形容,這不就是在“討好特朗普”嗎?
聲明發(fā)出沒多久已經有“知情人士”爆料,說歐盟內部早就已經擬定了名單,其中涉及到了12家中國實體,此外還有2家中國公司將面臨交易禁令。
這種情況直接讓很多專家搖頭,
因為歐盟如若真的這么做了,受影響的可不單單是中國企業(yè),就連歐盟自身和全球供應鏈都會受到深度影響。
按照爆料,歐盟擬制裁的企業(yè)涉及到無人機、電子產品乃至醫(yī)療器械等領域。一旦實施制裁,歐盟自己也無法和這些公司正常交易。
咱們先看看無人機領域,
中國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民用無人機出口國,其中歐盟是主要承銷市場,年中對歐在該領域出口額就逼近100億美元。
況且歐盟本身對華無人機依賴較高,而美國其實對于無人機領域的供應能力并不好,甚至一度傳出美國希望從烏克蘭“學習”無人機生產技術。
就這歐盟如果對華相關企業(yè)實施制裁,無疑相當于直接把回旋鏢扎在自己身上。該情況在電子產品和醫(yī)療器械領域同樣如是。
去年中歐醫(yī)療器械貿易額約為370億美元,電子產品則逼近1000億歐元。都說明歐洲市場無法依靠自產來滿足需求。
如果依靠美國呢?事實上如今美歐貿易比起歐洲依賴美國,美依賴歐的狀況正在逐年上升。
根據德國智庫發(fā)布數據,到2023年之前,歐盟有超過3100種產品對美出口,占據美國進口總量5成以上,遠高于10年前的水平。
8月份大眾集團前CEO也說過,
在數據領域歐洲比美國擁有更加強大的“話語權”,因為擁有壟斷地位的信息基數里,有4.5億源自歐洲,美國僅有3.5億條。
說白了,歐洲壓根兒不需要如此“懼怕”美國。
可即便這種情況之下,馮德萊恩仍然還是在談判后給歐盟帶回了15%的關稅,甚至如今還為了特朗普“制裁中國”。
已經完全說明了歐盟領導者如今的目光并不長遠,甚至很有可能直接把歐盟拉入危機境地。
舉個例子,如今不管是稀土還是鋰電池等關鍵領域,中國都在產業(yè)鏈擁有足夠的優(yōu)勢和話語權。
歐盟的行為只能讓自身產業(yè)的穩(wěn)定性流失,甚至面臨更加龐大的成本。
再加上歐洲國家本身就有很多領域依賴中國市場,如德國汽車、法國奢侈品等。
一旦中國反擊,也可能直接讓這些企業(yè)失去市場份額,從而進一步導致就業(yè)崗位的減少。
那么想到這些,歐洲是否還會動用“制裁”這柄“雙刃劍”呢?
歸根結底,只要打著政治借口妄動正常經貿關系的,通常都沒有好下場。
也希望馮德萊恩能真的仔細想想,再去做最終決定。
參考資料:
《馮德萊恩揚言:歐盟要制裁,含中企》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