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贅述文章結尾
1955年,全軍授銜那天,很多人都在盯著名單看。
有的人是等著看誰上了將軍榜,有的人則在找一個沒出現的名字:孫蘭峰。
那一年,董其武被授予上將軍銜。
沒人說一個“”字。
他是綏遠和平起義的組織者之一,后來帶著第23兵團參加抗美援朝,部隊打得很硬氣,是志愿軍六大兵團中唯一一支由原國民黨起義部隊組成的兵團。
這事兒說起來還真挺特別的。
可問題就出在這兒——孫蘭峰呢?當年跟董其武在傅作義手下并稱“雙虎將”,地位不低,資歷也夠。
按理說,走傅作義這條線的,后來大多都順利轉身,甚至還有人官運亨通。
可孫蘭峰,沒了下文。
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得把時間往前撥幾年。1948年底,華北戰(zhàn)局吃緊,傅作義在北平,孫蘭峰則守在張家口。
當時他是國民黨第11兵團司令,手下五萬多兵,防守的地方是傅作義西撤的唯一通道。
這位置,誰都知道有多重要。
那會兒傅作義還沒決定起義,局勢撲朔迷離。
但共產黨的三路大軍已經壓上來了,30萬人,三大兵團,目標明確:要堵死傅作義的西逃通道。
孫蘭峰頂著巨大的壓力堅守張家口,最后還是守不住,只能敗退綏遠。
一路撤退,部隊損失慘重,可他還是保住了一部分人馬,重新盤踞在綏遠。
那地方本來就是傅系的老巢,根基深,兵員熟,孫蘭峰在那兒還有點底氣。
可接下來的事兒就不太一樣了。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
傅作義起義,成了大新聞。
可孫蘭峰壓根不買賬。
他在內部會議上明確表示:傅作義是被共產黨脅迫的,他自己絕不會那樣交槍。
他說:“死就死,不能不明不白地投降。
這不是空話。
他不是那種一看形勢不對就換邊站的人。
他是真覺得,打仗就要打到底。
但這時候,中央的策略也變了。
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見傅作義時就說了,要對綏遠搞懷柔,不硬打。
解放軍主力不越線,先不攻綏遠,先做政治工作。
于是,董其武被派去勸孫蘭峰。
這事兒很講究。
董其武和孫蘭峰是老熟人,曾經并肩作戰(zhàn),身份對等,說話有分量。
更重要的是,董其武已經走出去了,成了“新軍人”,但還保持著那層老部隊的情誼。
當時董其武到綏遠時,帶了中央的政策、資源,還有一紙又一紙的承諾。
他不是來壓人的,是來講道理、談未來的。
孫蘭峰起初很強硬,連會議都不愿多開。
但慢慢地,隨著時間推移,外面的局勢越來越明朗,內部也有不少人開始動搖。
綏遠的百姓也在看,看誰能真正解決問題。
解放軍送來的糧食、藥品、布匹,還有教師、醫(yī)生、工程隊,這些都是真金白銀的東西。
不是口號,是實在的。
孫蘭峰最后終于在協議上簽了字,但過程并不輕松。
他心里還是不太情愿的。
簽完以后,他沒再帶兵打仗,也沒被安排重要崗位。1952年,他主動辭職,退居二線,正式告別軍政舞臺。
說起來,他也不是被打倒的,也沒有被整肅。
但那扇門,就這么關上了。
1955年,軍隊授銜。
董其武上將,毫無爭議。
孫蘭峰,名字沒在名單上。
沒有特別解釋,也沒人公開討論。
那年冬天,有人還在問:“孫將軍去哪兒了?”過了一陣子,就沒人再提了。
后來他一直低調生活,直到1990年代初去世,享年92歲。
- 參考資料: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
- 傅作義回憶錄編輯組編,《傅作義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資料編審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史·抗美援朝戰(zhàn)爭》,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 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一輯)》,中國檔案出版社,1994年。
-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