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老書院在象湖之心涅槃重生,承載的不僅是建筑形制的復原,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覺。
作者 | 郭聯(lián)發(fā)
題圖 | 豫章書院
清晨的象湖,水光瀲滟。一道鋼架浮橋如飄逸的絲帶,連接湖岸與湖心島,將人們的腳步引向島中央的豫章書院。青磚石基,朱漆門柱,金匾額枋,綠琉璃瓦,這座易址重建的書院靜立于碧波環(huán)抱之中,與遠處現(xiàn)代都市的喧囂形成鮮明對比。
2025年,南昌市將豫章書院復建列為十大民生實事之一。作為擁有八百余年歷史的江西四大書院之一,豫章書院于9月28日正式開放,書院橋也將同步開通,為英雄城再添一處“網紅”打卡點和文旅新地標。
文化地標的傳世賡續(xù)
豫章書院的復建,實現(xiàn)了從“修舊如舊”到“喚醒活化”的跨越,使書院不再僅是靜止的歷史遺跡。
傳統(tǒng)建筑修復常奉“修舊如舊”為圭臬,強調對歷史原貌的尊重與物質形態(tài)的還原,而豫章書院的“復活”則更像一次“喚醒”:不僅喚醒磚木結構,更喚醒文化記憶與精神血脈。
豫章書院始建于南宋,歷經元、明、清三代,幾經興衰。它曾是理學傳播的重鎮(zhèn),亦是江西士人修身治學的精神殿堂。清代學者李紱曾在此主講,倡導“躬行實踐”,強調知行合一;康熙皇帝親題“章水文淵”匾額,更使其名震海內。但隨著近代教育制度變革,傳統(tǒng)書院漸次退出歷史舞臺,豫章書院亦難逃湮沒的命運。
今日的“復活”,并非對舊址的簡單復制,而是基于歷史文獻、考古發(fā)現(xiàn)與文化研究的系統(tǒng)性重建。設計團隊廣泛查閱地方志、書院志與古籍圖錄,力求在建筑格局、空間序列與裝飾細節(jié)上還原歷史風貌。更重要的是,此次復建注入“活化”理念,不滿足于將書院打造成“靜態(tài)的博物館”,而是使其成為“動態(tài)的文化現(xiàn)場”。
這背后是一種文化認知的躍升:文化遺產保護,不應止步于“物”的存續(xù),更應致力于“魂”的傳承。江西的書院煥新計劃,正循著從“靜態(tài)保護”走向“動態(tài)傳承”的新路徑。
豫章書院的“復活”,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它不再是歷史的“標本”,而成為一條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動脈”,讓千年文脈在新時代的土壤中持續(xù)奔流。
書院精神的當代回響
豫章書院的復興,核心在于實現(xiàn)從“朱陸之辯”到“價值涵育”的轉變,使書院精神在當代社會煥發(fā)新生。
書院歷來是學術思想交鋒的精神場域?;赝袊鴷菏?,“朱陸之辯”堪稱典范。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陸九淵在鵝湖書院展開“理”與“心”的哲學論戰(zhàn),開啟了中國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對話。這場辯論,不以勝負為終點,而以“和而不同”的精神,彰顯了書院作為思想平臺的開放與包容。
豫章書院雖未直接參與這場辯論,但其學術傳統(tǒng)深受理學影響,尤其在清代成為程朱理學在江西的傳播中心。它所倡導的“明人倫、正心術、修齊治平”,體現(xiàn)的是以德為先、知行合一的價值追求。這一精神內核跨越時空,至今仍具現(xiàn)實意義。
在價值多元、信息過載的今天,許多人陷入精神“懸浮”狀態(tài),焦慮、迷茫與意義感缺失成為普遍困境。書院所承載的“修身”傳統(tǒng),恰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一劑精神良方。
當現(xiàn)代教育日益偏向工具理性,豫章書院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為市民構筑了一處精神棲居地。它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經籍講授,而以現(xiàn)代視角重構“講會”制度,通過大師講習、文化講座、讀書沙龍等活動,引導人們回歸內心,重建與自我、他人及自然的和諧關系,讓人在誦讀、抄經、品茗之間涵養(yǎng)心性,找尋精神的錨點。
這種從“知識傳授”到“價值涵育”的轉變,正是書院精神的當代回響。在技術理性主導的時代,我們比以往更需要書院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對道德、意義與生命境界的不懈追求。
空間功能的時代轉型
豫章書院的布局,實現(xiàn)了從“藏書講學”到“城市客廳”的功能轉型,讓古老空間煥發(fā)時代新活力。
傳統(tǒng)書院以藏書、講學、祭祀為主,是相對封閉的學術共同體,主要服務于士人階層。而在現(xiàn)代語境下,豫章書院的“復活”實現(xiàn)了功能重構:從“象牙塔”走向“城市客廳”,從“精英專屬”轉為“大眾共享”。
復建后的豫章書院,在保留傳統(tǒng)文化功能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性地構建了“書院+書房+書吧”的新型閱讀空間模式,使書院從單一的教育機構轉變?yōu)槎嘣墓参幕臻g。書院建成后將成為集閱覽、自習、研學、交流等功能于一體,神形兼?zhèn)涞男滦凸参幕臻g。
值得一提的是,豫章書院還將與相鄰的南昌瑪雅水公園實現(xiàn)客流共享,為傳統(tǒng)文化空間增添活力。這種功能融合體現(xiàn)了書院從封閉的學術場所向開放的“城市客廳”的轉變,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核心場域。
在空間布局上,豫章書院坐落于湖心島,形成“院在景中,景落島內,島于湖心”的整體意象,將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成為城市的文化驛站。暮色降臨,浮橋兩側燈帶點亮,整座橋如彩練蕩漾于靜謐湖面,飛虹臥波,光影交織,為游人帶來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
當市民在露臺臨湖品讀、于浮橋觀鷺聽風,文化的浸潤已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幸福增量。
地域文化的自信彰顯
豫章書院的使命,是從“文化地標”邁向“文明對話”的鳳凰涅槃,彰顯出地域文化的自信與自覺。
一座書院的“復活”,絕非孤立的文化事件。它背后,是江西對自身文化根脈的重新發(fā)現(xiàn)與自信表達。長期以來,江西雖有“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美譽,但在當代文化版圖中,其聲音相對微弱。
書院“復活”,是江西文化自信的一次有力宣示。它向世界表明,江西不僅有廬山、三清山的自然之美,更有書院文化的深厚積淀;江西不僅是紅色熱土,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這種自信,體現(xiàn)在對“地域性”與“普遍性”關系的成熟把握。豫章書院雖根植江西,但其精神價值具有普遍意義。它所倡導的“修齊治平”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理想,“和而不同”的對話精神更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因此,書院的“復活”不僅是內向的文化傳承,更是外向的文明對話。2025年江西省文旅發(fā)展大會期間,作為“1+N”系列重頭戲之一,“千年文脈潤贛鄱”江西首屆書院文化會講匯聚全國學者,共同探尋文脈與時代的對接點。這意味著豫章書院的復興不只是一地之文化項目,更為中國書院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了重要的地方實踐。
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之路
從“文脈傳承”到“煥新計劃”,豫章書院的復興探索了一條文化傳承的創(chuàng)新路徑。
豫章書院的“復活”,是江西“書院煥新計劃”的縮影。該計劃涵蓋全省數(shù)十座書院的修復與活化,旨在推動傳統(tǒng)書院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深度融合,使其在新時代煥發(fā)新活力。其核心理念在于:傳統(tǒng)文化傳承不能僅靠“博物館式”封存,而必須走“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之路。
這條新路致力于構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共生生態(tài)”。無論是運用AR/V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讓歷史可感可觸,還是推動書院文化進課堂、進高校,使傳統(tǒng)智慧滋養(yǎng)現(xiàn)代人格,抑或是以“文化+”模式整合旅游、教育、商業(yè)資源,構建可持續(xù)文化產業(yè)鏈,實現(xiàn)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這些探索使傳統(tǒng)文化不再是靜止的展品,而是流動的活水,在歷史與現(xiàn)代之間找到平衡,持續(xù)滋養(yǎng)當代人的精神世界。
在更廣闊的城市肌理中,豫章書院的復興映射出南昌的文化自覺。如今,112家孺子書房構建起覆蓋全市的“15分鐘閱讀圈”;南昌市圖書館新館建設正加快推進。豫章書院與這些文化設施共同織就城市文化網絡,讓千年豫章文脈在現(xiàn)代城市中重生,讓“詩與遠方”棲息于百姓日常。當傳統(tǒng)文化空間被賦予新的經濟功能,文化傳承便獲得了可持續(xù)的內生動力。
秋日象湖,游人如織。39艘鋼浮船承托起202.8米的古韻浮橋,如紐帶般連接兩岸。此舉不僅打通了物理通道,更是構建了一條意蘊深厚的“水上書廊”,將城市的向往引向湖心島的豫章書院。
浮橋臥波,連接的不只是風景,更牽引出一座英雄城市深遠的文化格局與雄心。
來源:當代江西
編輯:徐晨霞 二審:劉培堃 終審:鄒嵐
南昌發(fā)布
微信公眾號:nc_fab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