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支持率位居榜首,日本新首相已定?其對華態(tài)度強硬,中方直接捅破窗戶紙。那么,日本此次大選誰將是最終贏家?而中方捅破窗戶紙,又透露出哪些關鍵信息?
自石破茂突然宣布辭職以來,日本政壇進入加速更替的軌道。自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失利,導致執(zhí)政聯(lián)盟“兩院失守”,黨內(nèi)彌漫著焦慮與爭斗。五位候選人——小泉進次郎、高市早苗、林芳正、茂木敏充、小林鷹之各自擺出姿態(tài),試圖打動議員與黨員選票。民調顯示,高市與小泉的支持率一直領先,尤其在普通民眾層面,兩人分別以28%和24%位居前二。然而,民調背后的波動,才真正讓這場角逐變得撲朔迷離。
小泉進次郎的問題出在“水軍門”。其競選團隊被曝出組織支持者在視頻網(wǎng)站刷正面評論,甚至提供范文,公然操縱輿論。事件一經(jīng)披露,立刻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海嘯般的批評,小泉不得不在記者會上道歉,承認“過頭了”。但他拒絕退選,要知道,小泉一向以“年輕”“改革派”的面孔贏得支持,這次卻因“暗箱操作”淪為被譏諷的對象。對于黨內(nèi)大佬來說,他還能不能承載重建自民黨的使命,成了未知數(shù)。
另一邊,高市早苗雖然支持率高,但也接連被抓住把柄。她在演講中提到外國游客在奈良踢鹿、外國人犯罪案件導致不起訴等,卻被警察廳和奈良公園方面一一否認,甚至被指與事實不符。這讓她的“強硬民族主義”顯得有些失真。外界擔心,一旦她上臺,外交摩擦恐怕只會增多。尤其是靖國神社問題,她既要迎合右翼選民,又不得不承認“要酌情判斷”,這種搖擺反而顯得尷尬。
然而,正是這兩位候選人身上的爭議,讓第三梯隊的林芳正和茂木敏充看到了機會。林芳正長期被認為是“既知華、又知美”的溫和派,如果小泉和高市的爭議繼續(xù)發(fā)酵,他未必沒有逆襲的可能。茂木雖然資歷深厚,卻受制于年紀和過于傳統(tǒng)的政治路線,很難成為最終贏家。小林鷹之雖然年輕,學歷和背景都亮眼,但知名度過低,基本只能起到攪局作用。所以,這場大選仍然主要圍繞小泉與高市展開,而林芳正充其量算是潛在的“黑馬”。
不過,無論誰最終勝出,日本政治的走向幾乎都指向一個共同點——對華政策趨于強硬。辯論會上,五人無一例外談及所謂的“中國威脅”,不論是小林指責中國“單方面改變現(xiàn)狀”,還是茂木強調要與美國保持一致,抑或小泉借中俄朝會晤渲染緊張氣氛,本質上都在不斷強化中國是所謂“最大挑戰(zhàn)”的論調。高市更是直言,要提升防衛(wèi)開支,加強日美韓、日美菲等多邊安全合作。這些言論說明,不論誰當選,日本對華政策都難言溫和。
也正因為如此,中方的回應格外引人關注。就在高市被問及是否參拜靖國神社時,中國駐日使館已經(jīng)明確表態(tài),敦促日方謹言慎行,徹底與軍國主義切割。中方此舉等于提前把“底線”亮了出來,如果日本新首相在歷史和安全議題上玩火,后果將不僅是外交摩擦,而可能是實質性反制。捅破這層“窗戶紙”,意味著中國已不再寄望日方自我克制,而是要在政治信號上先發(fā)制人。
綜上所述,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表面上是政客們的角逐,實質上卻是一場關于日本政治方向的集體表態(tài)。支持率最高的候選人未必穩(wěn)坐釣魚臺,但對華態(tài)度強硬幾乎成為共識,而中方則已用最直接的方式揭示底線。下任日本首相能否在對外政策與國內(nèi)現(xiàn)實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未來中日關系的走向,也決定日本自身能否走出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