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餐飲圈不太平,但最熱鬧的還得是西貝。
繼“七歲毛毛喝湯感動到寫小作文”“顧客要送店長北京一套房”之后,他們又整出個驚天大瓜——新出版的書里赫然寫著:“2000年,任正非在西貝吃飯,被服務(wù)員感動,放棄了自殺念頭?!?/p>
好家伙,一碗羊雜湯下肚,直接拯救了中國科技界?沒有西貝,就沒有華為?那我是不是該給西貝董事長磕一個,感謝他順手也救了5G?
這已經(jīng)不是“碰瓷”了,這是直接給自己封神,把菜單寫成《救世錄》。
你說他們傻吧,這事干得挺有章法;你說他們精吧,網(wǎng)友根本不買賬。評論區(qū)當(dāng)場變身段子大賽:
“盤古開天辟地前,在西貝吃了頓飯,賬沒結(jié)清,一怒之下劈了混沌。” “女媧補天用的五彩石,其實是西貝后廚的彩色塑料包裝袋?!?“諾曼底登陸那天,艾森豪威爾靠西貝預(yù)制菜提神,才定下進攻時間?!?/p>
這些梗聽著離譜,可細品一下——每一句都在打臉西貝那套“自我封圣”的敘事邏輯。
從“毛毛喝湯”到“送房感恩”,再到如今“拯救民族企業(yè)”,西貝的公關(guān)團隊仿佛陷入一種“悲情英雄綜合征”:總覺得只要故事夠感人、夠離奇,大眾就會一邊抹眼淚一邊下單。
可惜,時代變了。以前電視廣告播十遍,“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都能火二十年;現(xiàn)在短視頻刷三秒,用戶早就練就了“一眼識劇本”的本事。
一個小女孩,張口就是“生活就像這碗湯,溫暖又滾燙”,文案比語文老師還文藝,誰信?一個顧客,吃完飯要過戶北京房產(chǎn)給服務(wù)員,結(jié)果一查員工年齡疑似未成年——這不是感動,這是自爆。
更諷刺的是,西貝這些年一直標(biāo)榜自己是“國民品牌”“家的味道”,可它的操作卻越來越像“流量乞丐”:
缺熱度了,就編個小孩故事;輿論壓不住了,就搞個“送房”大戲;現(xiàn)在連科技巨頭都不放過,硬要蹭一把“民族脊梁”的光環(huán)。
問題是,華為靠芯片打天下,西貝靠段子混熱搜。一個在實驗室熬通宵,一個在辦公室編劇本。你倆真要論功行賞,那也該是華為請西貝吃頓飯,而不是反過來認恩人。
這種強行捆綁,不是致敬,是消費。不是情懷,是油膩。
更荒誕的是,西貝似乎還沒意識到問題在哪。他們以為公眾憤怒的是“預(yù)制菜”,其實是“你不真誠”。你以為我們計較的是價格,其實是“你把我們當(dāng)傻子”。
現(xiàn)在的消費者,早就不吃那套“煽情+道德綁架+愛國濾鏡”的老廣告套路了。
我們愿意為好味道買單,也愿意為好服務(wù)點贊,但絕不接受“精神勒索式營銷”——你不能一邊賣著冷凍兩年的西蘭花,一邊講“家的溫暖”;不能一邊漲價上熱搜,一邊拍短視頻說“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
這話聽著像癡情,實則傲慢。潛臺詞是:我都這么慘了,你還忍心罵我?
可問題是,沒人逼你這么演。你可以承認部分菜品是預(yù)制,可以解釋中央廚房的必要性,可以道歉定價失誤——這些都不可恥??赡惴堑镁幑适隆⒘⑴品?、封神壇,這就叫“自戀式公關(guān)”。
西貝的困境,其實是中國很多傳統(tǒng)品牌的縮影:業(yè)務(wù)靠工業(yè)化,營銷靠電視劇;管理靠老板脾氣,危機靠編劇救場。他們不懂,今天的品牌建設(shè),不再是“我說你聽”,而是“你問我答”。
顧客不再需要“被感動”,他們只想“被尊重”。你敢說實話,我就敢買單;你敢玩虛的,我就敢全網(wǎng)群嘲。
所以,別再折騰“沒有西貝就沒有XX”了。
真想挽回口碑,不如干點實在事:把菜單改清楚,哪道是現(xiàn)炒,哪道是加熱;把價格定合理,別讓一頓飯吃出房貸壓力;最重要的是——學(xué)會自嘲。
一個連玩笑都開不起的品牌,注定走不遠。
最后送西貝一句真心話:你們救不了華為,也別想著拯救輿論。踏踏實實煮好一碗湯,比編一百個神話都強。畢竟,群眾的眼睛,真的雪亮;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記憶,真的很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