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電力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中國電力的發(fā)展雖然比西方國家起步慢,可是已經走在前沿。
2023年11月13日,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面對記者的采訪時,表示,中國已經在某些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美國需要向中國學習。
而在清潔能源電力上,中國也交出了震驚國際的答卷,前美國能源部都不禁感慨,美國電力公司都在使用中文,中國已經走在美國前面。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中國的電力領先美國多少?
中國電力逆襲
如果我們把時間倒回一個多世紀以前,中國的電力圖景還幾乎是一片空白。
19世紀中期,歐美國家已經借著工業(yè)革命的東風,把電燈、電報、電動機玩得風生水起,而中國還處在蠟燭照明的時代。
直到1878年,英國人在上海租界裝上了電燈,才讓一些有遠見的中國商人意識到背后隱藏的商機。1882年,中國從美國引進了第一套發(fā)電設備,同年7月16日,上海外灘亮起了第一盞電燈。
雖然那時候電費貴得嚇人,普通老百姓根本用不起,但這一點光,算是正式拉開了中國電力時代的序幕。新中國成立之后,電力建設被提上日程,發(fā)電廠一座接一座地建起來。
雖然起步晚、基礎弱,但中國人有股不服輸?shù)膭?。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像開了掛一樣往前沖,工廠多了,城市亮了,用電需求也跟著爆炸式增長。
這時候,光靠模仿和引進已經不夠了,得有自己的硬技術。于是,中國電力人開始琢磨一件事,怎么把西部的電,送到幾千公里外的東部?
這就引出了后來讓中國電力封神的技術,那就是特高壓輸電。特高壓,顧名思義就是電壓特別高,能實現(xiàn)遠距離、大容量的電力輸送。
這對中國這種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簡直是量身定制的技術。美國和日本也曾經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攻關,但都因為技術難度大、成本高,最后不了了之。
中國卻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不僅建成了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特高壓電網,還順手把技術輸出到了國外,包括美國。
美國自己為啥搞不定?一方面是他們電網系統(tǒng)老舊,各州之間互聯(lián)程度低,改造起來阻力大;另一方面,美國在能源政策上搖擺不定,今天支持清潔能源,明天又回頭擁抱油氣,技術路線也跟著變來變去。
反觀中國,一旦認準了方向,就持續(xù)投入、不斷迭代,這才有了后來居上的可能。
有意思的是,如今美國一些電力公司為了升級電網,反而要從中國引進特高壓設備,甚至學習中國的電網運營經驗,難怪有美國學者發(fā)出那樣的感慨。
中美電力差距
如果你住在美國,最近幾年可能會發(fā)現(xiàn)電費賬單越來越厚,數(shù)字也越來越嚇人。數(shù)據顯示,從2021年開始,美國平均零售電價漲了36%,有些地區(qū)甚至翻了一番。
電費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明顯提高,成了不少人的心頭大患。為什么電費漲得這么猛?原因不少。首先是電網老化。美國很多電力設施都是上世紀建的,線路舊、設備老,維護成本高。
再加上極端天氣越來越多,颶風、暴雪一來襲,停電成了家常便飯。為了應對這些問題,電力公司不得不加大投資升級設備。
光是2021年到2025年,美國電力行業(yè)的投資就從1340億美元漲到了2030億美元。這些錢從哪來?最后還是得用戶買單。另一個推高電費的因素是新興用電需求的爆發(fā)。
人工智能數(shù)據中心的用電量,一個大型數(shù)據中心一年能吃掉幾億度電,相當于一個小城市的用量。
再加上美國政府推動制造業(yè)回流,半導體、電動汽車這些高耗能產業(yè)也跟著落地,電網壓力可想而知。英國媒體就曾預測,未來十年,美國約一半地區(qū)可能面臨缺電風險。
相比之下,中國的電價走勢要平穩(wěn)得多。雖然2025年7、8兩個月,全國用電量連續(xù)突破1萬億千瓦時,相當于德國和法國一年用電量的總和,但電價并沒有出現(xiàn)大幅波動。
這背后,是中國電網強大的調度能力和持續(xù)的技術升級在做支撐。
中國電力的穩(wěn)定輸出,不僅體現(xiàn)在電價上,還反映在供電可靠性上。不管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停電的時間越來越短,恢復速度越來越快。
中國領跑
如果說傳統(tǒng)電力領域中國是后來居上,那在清潔能源這條賽道上,中國幾乎是從起跑就開始領先。
用美國亞洲協(xié)會一位專家就曾表示,中美在清潔能源上的差距,就像NBA比賽的第四節(jié),美國隊已經落后30分了。
這話雖然帶點調侃,但數(shù)據確實支持這個說法。中國現(xiàn)在掌控著全球超過一半的電動汽車產能、70%的風力發(fā)電設備制造和80%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
新疆米東區(qū)的光伏項目是全球最大的單體光伏電站,福建福清下線的海上風電機組,個頭比自由女神像還高兩倍。
比亞迪在鄭州建的電動汽車工廠,規(guī)模是特斯拉美國最大工廠的10倍。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中國長期政策支持、產業(yè)鏈協(xié)同的結果。
反觀美國,清潔能源的發(fā)展路徑就顯得有點糾結。政策隨著政府換屆來回擺動,今天補貼太陽能,明天又扶持煤炭。這種差異,背后是兩種發(fā)展思路的碰撞。
中國把清潔能源視為國家戰(zhàn)略,從上游材料到下游應用,全產業(yè)鏈布局;而美國更依賴市場自發(fā),缺乏長期連貫的政策指引。
結果就是,中國在降低太陽能、風電成本上貢獻巨大,而美國還在為“要不要發(fā)展光伏”爭論不休。
當然,美國也不是沒有動作。一些州政府也在推動可再生能源項目,企業(yè)也在投入研發(fā)。但整體來看,步伐慢了一拍。
回過頭來看,美國電力系統(tǒng)是否真的在用中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在電力這個曾經被西方壟斷的領域,確實走出了一條從追趕到領先的路。
這條路,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迭代和創(chuàng)新。從第一盞電燈在上海點亮,到特高壓技術輸出海外;從依賴進口設備,到制定國際標準,中國電力的發(fā)展,更像是一個國家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進程的縮影。
而對于美國來說,電費上漲、電網老化、清潔能源滯后等問題,也不是無解的死結。關鍵在于能否放下身段,正視差距,真正在政策、技術、投資上持續(xù)發(fā)力。
未來的全球能源格局,注定是合作與競爭并存。中國已經在這場長跑中搶占了先機,但賽道還在延伸,機會依然存在。
主要信源
美媒:清潔能源,美國缺少中國的制勝法寶——環(huán)球時報2025-09-19
美國電力系統(tǒng)都在用中文?美國學者無奈:連電力標準都是中國定的——2023-10-02 06:00·涼都高新市監(jiān)
中國用電連續(xù)兩月超萬億:數(shù)據中心、新能源車貢獻需求增量 電力設備迎發(fā)展機遇|行業(yè)動態(tài)——財聯(lián)社2025-09-27
英媒:美國一半地區(qū)未來十年缺電風險增加,可能出現(xiàn)斷電和限電等問題——來源:環(huán)球時報
美國電價持續(xù)上漲 電力行業(yè)面臨多維挑戰(zhàn)——中國石化報
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中國在某些科學領域處于領先地位,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光明網2023-11-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