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年前,電視機前的觀眾最愛看的節(jié)目之一就是《尋寶》《鑒寶》。舞臺上,觀眾提著布包上場,神神秘秘地掀開蓋布:一尊佛像、一方青銅、一串天珠、一塊和田玉。專家戴上手套,敲一敲、照一照,再拋出一句:“真品!”臺下立刻掌聲雷動。那時的氣氛讓人覺得:隨便一個角落翻出來的舊物,都可能是價值連城的寶貝。
可如今呢?你再提起“和田玉”,人們常常調(diào)侃一句:“好好收著,砸核桃正合適?!痹?jīng)被捧到天上的古董、玉石,成了茶余飯后的笑料。反倒是黃金一路蹭蹭上漲,成了全民追逐的財富避風(fēng)港。那句古老的俗語“盛世古董亂世金”,似乎和今天完全對不上號了。
為什么會這樣?
當(dāng)年的尋寶熱,其實夾雜了很大一部分幻想。人們總覺得,家里的老物件里藏著乾隆御用、唐代遺珍,稍不留神就是千萬身價??墒请S著市場逐漸透明,網(wǎng)絡(luò)信息傳播加快,人們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寶貝”不過是贗品堆里的煙霧彈。古董失去了神秘光環(huán),泡沫轟然坍塌。
收藏古董需要耐心,需要一整套傳統(tǒng)文化背景做支撐??扇缃竦哪贻p人更在意即時的體驗感。相比一塊真假難辨的玉,他們寧愿花錢去買臺最新的電子設(shè)備,或者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和田玉在櫥窗里靜靜躺著,而年輕人刷卡買走的卻是手機、平板和運動鞋。
“十個古董九個假”,這句老話幾乎成了市場的寫照。沒有過硬的眼力,走進古玩市場就是送錢。即便是真品,也要靠拍賣行和鑒定機構(gòu)背書,流通成本極高。相比之下,黃金價格透明,純度一查便知,買賣方便,不需要專家開口才敢下手。
在經(jīng)濟不確定性增強的當(dāng)下,人們更愿意持有能隨時兌現(xiàn)、全球通行的財富載體。黃金正好滿足這種需求:流通性強、國際公認(rèn)、避險功能突出。而古董恰恰相反——難賣、難懂、風(fēng)險高。古董的價值更像文化收藏,而不是現(xiàn)實財富的護身符。
古董并沒有徹底失去價值,只是從全民投機的“財富神話”,退回到小眾愛好者的“文化天地”。真正的收藏家依舊存在,他們在乎的是歷史與藝術(shù),而不是價格曲線。大眾的興趣轉(zhuǎn)移了,黃金的熱潮取而代之,古董重新回歸它本該屬于的冷清角落。
從全民圍觀《鑒寶》,到如今笑談“和田玉砸核桃”,時代只用了二十年。盛世古董的說法,并不是徹底失效,而是被現(xiàn)實的投資邏輯沖淡了。黃金依舊是最樸素、最可靠的財富載體,而古董,則更像是一場集體做過的夢——醒來之后,發(fā)現(xiàn)它屬于少數(shù)人,不屬于大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