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進展快
一不小心就可能奪走生命
但是你知道嗎?
在“奪命瞬間”來臨前
身體可能已多次發(fā)出“求救信號”
哪些疼痛可能是心梗前兆?
發(fā)生心梗時該如何急救?
一文了解
出現這7種疼痛是心臟在“求救”
很多人在心梗發(fā)生前的幾天甚至幾周內,會經歷一系列先兆癥狀。這7種疼痛,可能就是心梗前兆。
1.胸痛胸悶
胸部正中或胸部中間偏左部位出現疼痛,范圍至少一個巴掌大小。這種胸痛、胸悶像胸口放了塊大石頭或用膠帶纏了幾圈,還常伴有莫名的恐懼、焦慮感。
2.長時間惡心嘔吐難受
心梗發(fā)作時,心肌缺血可能導致胃腸道功能異常,出現惡心和嘔吐。這種惡心和嘔吐通常會持續(xù)一段時間,不會因為進食或休息而緩解,有些人還可能會出現腹部不適或胃酸倒流的感覺。
3.咽喉燒灼痛
咽喉部燒灼痛,感覺喉部發(fā)緊,可能伴有胸悶、憋氣、大汗癥狀。
圖源:AI生成
4.上肢和左肩疼痛
一般為左側肩膀或者左側手臂內側出現鈍痛,可能放射到小指和無名指。
5.持續(xù)性背部疼痛
有些心梗患者的疼痛會放射到后背,出現持續(xù)的后背疼痛,女性相比男性更常見。
6.上腹部疼痛
感覺胃痛或上腹痛,服用護胃或者解痙藥物無效,且疼痛與活動或勞力有關時,也應警惕急性心梗的可能。
7.牙痛或下頜痛
少數情況下,心?;颊邥霈F牙痛、下頜痛,且伴隨胸痛、肩膀痛、冒冷汗、瀕死感等癥狀。這類牙痛與運動相關,患者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不痛,一運動就會疼痛。
圖源:AI生成
突發(fā)心梗 不同年齡段癥狀不同
隨著生活節(jié)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猝死、心梗等昔日的“老年病”,變得越來越年輕化。但不同年齡段人群發(fā)生急性心肌梗死時,癥狀也有顯著差異。
老年患者,特別是合并糖尿病群體,其癥狀表現極不典型,可能僅表現為原有不適感的輕微加重,或出現胸悶、氣短及乏力的癥狀。
年輕患者,表現為突發(fā)劇烈胸痛、大汗淋漓。即使經過有效救治,也可能在較長時間內喪失勞動能力。
醫(yī)生指出,年輕人的心梗與其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吸煙、肥胖,都是心梗的誘因。
提示:出現不明原因的突發(fā)性胸痛、發(fā)作性心慌、活動耐力下降等,往往是身體在發(fā)出“提醒”,需要及時就醫(yī)檢查。
把握黃金救援期
記住4個關鍵步驟
發(fā)生心梗,救治成功與否,高度依賴于發(fā)病初期的處理方式。掌握科學、及時的應對方法至關重要。
迅速撥打120急救電話。描述清楚癥狀,例如胸痛的部位、性質,以及是否有呼吸急促或冷汗等表現。
立即停止一切活動。坐下或躺下,盡量保持安靜,以減輕心臟負擔,避免加重病情。
救護車到來前,可服用相應的急救藥物,如硝酸甘油或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可以幫助擴張血管,緩解胸痛;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聚,減少血栓形成的風險。
注意:服用硝酸甘油時,要防止因血壓驟降引起的暈厥。
心肺復蘇術是搶救心臟驟?;颊叩闹饕侄?。如遇患者突然倒地,判斷無呼吸、無意識后,立即實施心肺復蘇術,抓住“黃金4分鐘”。
這些傷“心”事 千萬不要做
在快節(jié)奏的現代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習慣,正默默透支我們的“心”力。醫(yī)生提醒,心臟的健康,需要日常守護。
1.熬夜
長期熬夜打亂生物鐘,導致血壓波動、炎癥反應加劇、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如同在心臟中埋下無數微小裂痕。
2.“三高”飲食
高油、高鹽、高糖的飲食,促使血液中“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飆升。這些物質在血管壁上沉積,逐漸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是心梗的病理基礎。
圖源:AI生成
3.久坐
缺乏運動使血液循環(huán)變緩,代謝廢物堆積,血管彈性下降,為血栓形成創(chuàng)造了溫床。
4.情緒不佳
憤怒時,血壓急劇升高,易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堵塞心腦血管,導致心?;蚰X梗。情緒激動還可誘發(fā)房顫、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源性猝死。
5.抽煙酗酒
煙草中的尼古丁會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焦油會讓血管變得粗糙,容易形成血栓;一氧化碳則會使心肌得不到充足的氧氣供應。
酒精會誘發(fā)心律失常。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會誘發(fā)冠狀動脈痙攣或急性心肌梗死。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文字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楊歡
一審:繆軍;二審:官卿梓;三審:李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