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十一長假就要到了,你們是不是已經計劃好帶娃去哪里玩了呢?
難得放長假,很多父母都想趁著假期帶孩子出去走走;似乎不出去一趟,就有點對不起孩子。
以前我也覺得孩子難得放假,一定要出去一趟才算是有意義的。
但真的帶孩子出去后卻發(fā)現(xiàn),他們的快樂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反而我自己累得不行。
原本期待的放松和休息,最后變成了折騰和疲憊。
慢慢我才明白,孩子其實并不那么在乎去哪里、看什么;他們在乎的,是在這個過程里中沒有真切的陪伴、有沒有屬于自己的樂趣。
于是我開始嘗試放下“帶孩子出去才算有意義”的執(zhí)念,把假期還原成更簡單的模樣。
其實比起不停消費堆砌起來的熱鬧,孩子更需要的,是那些能讓他們親自參與、自由創(chuàng)造、從中獲得滿足的快樂。
1
放棄走馬觀花的跟團旅游
說到旅游,很多人都覺得跟團旅游是最方便且最省心的選擇。
畢竟到了一個從來沒來過的地方,人生地不熟,要往哪里走都沒頭緒,這樣多少讓人有點不安。
若是有熟悉當?shù)氐膶в螏?、推薦美食或規(guī)劃路線,必然輕松省心不少;完全不需要自己費心研究,只要跟著團走就行。
跟著旅游團游下來,幾乎所有熱門景點都囊括其中,看起來既充實又精彩,似乎不留遺憾。
然而,真的跟團游下來就會發(fā)現(xiàn):那是真的累。
所謂的網紅旅游景點幾乎都人山人海,一路走下來不是人擠人,就是在無盡的排隊中,真實的體驗往往大打折扣。
大多數(shù)時候只是匆匆走馬觀花,對著景點拍幾張照片就離開,留下的印象十分淺淡。
這樣的“特種兵式旅游”,大人都要咬牙堅持,更別提帶著孩子了。
頻繁坐車、趕路、排隊,孩子很快就會喊累、喊餓、喊渴,還要頻繁找?guī)?/p>
這樣游下來,父母和孩子都是身心俱疲,一點都不能享受在其中。
更現(xiàn)實的是,那些壯闊的景色、宏偉的建筑、精致的打卡點,對孩子的吸引力,可能選不如家門口的沙坑和滑梯。
在歐洲,其實很少有跟團旅游的概念。
大多數(shù)家庭更傾向于自由行,自己做攻略,自己規(guī)劃路線。
這種方式對有娃家庭尤其適合,這也是我們家現(xiàn)在主要的出行方式。
雖然在出發(fā)前需要花時間規(guī)劃會比較麻煩,要提前查好當?shù)氐奶厣c經典景點是什么?哪些適合我們一家人去?景點背后有什么歷史和故事?如何抵達?有哪些美食和獨特的習俗?
但正因為沒有導游,全靠自己提前做功課,反而創(chuàng)造了讓孩子參與的好機會。
每次出行前跟孩子一起查資料、看地圖、了解目的地的歷史與文化,就像提前在腦海里走了一遍行程。
真正到訪時,孩子會因為已有印象而更深刻地記住。
讓他們參與制定計劃,不僅能增加期待感,也會讓旅途中的體驗更鮮活、更難忘。
相比起無腦跟團打卡景點,這樣的旅行才真正有收獲。
2
或許“度假”比“旅游”更適合
在荷蘭,人們很少問“你們去哪里旅游了”,反而更常說的是“你們去哪里度假了”。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過這個概念,當時就有人留言反駁說自己工作繁忙,假期有限,不可能抽出時間去度假;所以選擇帶孩子跟團旅游,能走馬觀花看看景點就不錯了。
這其實是對度假的一種誤解,度假并不取決于假期長短,而更像是一種心境。
我理解的度假,是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找一家當?shù)氐拿袼藁蛐【频辏o靜住上幾天。
那里未必有網紅必去的景點,沒有驚艷的自然奇觀,也沒有世界聞名的地標建筑,但有的是另一群人日常的生活方式:
他們吃著跟我們不一樣的食物、他們有著跟我們不一樣的習慣、他們有不用的想法和傳統(tǒng),他們過著跟我們不一樣的生活,能夠去經歷和體驗這一切不同,這其實才是旅行真正的意義。
如果只是帶孩子住高檔酒店、吃米其林、打卡網紅景點,孩子看到的只是別人精心呈現(xiàn)好的“成品”,帶來的只是表層的視覺沖擊,卻很難留下深刻的體驗。
相比之下,若能真正融入當?shù)厣?,哪怕只是短短幾天,孩子可能就會在街角的游樂場里遇到新的朋友,在玩耍中自然地跳出自己的日常,進入另一種生活場景。
這樣的經歷,比走馬觀花式的“看風景”更能觸動他們的心靈。
自從我們家里有了三個孩子,我們的旅行方式也慢慢轉向這種“度假模式”。
不必追逐人潮密集的景點,而是選擇一個陌生的小城,去當?shù)氐某泻图泄涔?,穿過街巷和居民閑聊;哪怕什么也不做,只是在院子里曬曬太陽,吃吃燒烤,一家人聊聊天。
孩子在這樣的時光里感受到的是父母真正的陪伴,而父母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走進孩子的內心。
這種慢下來的休息,才是最滋養(yǎng)彼此的旅行,也是年紀小的孩子最需要的度假方式。
3
比消費型快樂更有意義的是創(chuàng)造型快樂
回想我們小時候的快樂,其實都很簡單,幾乎和金錢、消費無關。
午后跟小伙伴去小溪邊玩水,在操場上追逐打鬧,或者和好朋友玩過家家,就能開心半天。
可現(xiàn)在的孩子,他們的快樂似乎越來越依賴消費:考得好就獎勵一個新玩具,放假了就去游樂園或旅游,換一套餐具精致的學習用品,或者期待下一次的美食打卡。
這些體驗當然能帶來快樂,但更多時候只是短暫的興奮,很快就過去了,留下的也許只是幾張照片或一些物品。
更讓人擔心的是,孩子的“快樂胃口”會越養(yǎng)越大,當他們習慣了這種高強度的滿足,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事就再也提不起興趣。
小區(qū)的游樂場不夠好玩,樓下跳繩打球顯得無聊,在家吃頓家常飯也覺得不夠美味。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擁有更多快樂,但真正健康的童年,不該只有喧鬧和精彩,還應有足夠的平凡與日常。
學習是一部分,旅行是一部分,興趣是一部分,居家生活是一部分,甚至“無聊”,本身也是童年必不可少的一種體驗。
這個十一長假,我們不妨換個思路,讓孩子過一個有意義的假期,不一定要靠高消費來堆砌,也不必去追逐“高大上”的行程。
更多時候,讓孩子體驗一些創(chuàng)造型的快樂,才更能滋養(yǎng)他們的內心。
創(chuàng)造帶來的滿足,不是被動接受的刺激,而是孩子真正參與其中,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價值的過程。這種快樂,更持久,也更能沉淀為能力。
其實,孩子天生就有“輕易快樂”的能力,只是這份能力常常被我們用過度的消費“喂刁”了。
父母真正要守護的,正是孩子這種“很容易就滿足”的天性。因為這種能力,才是決定他們一生幸福感的關鍵。
我們當然可以給孩子物質、帶他們看世界,但別忘了,也要讓他們深度體驗生活本身:
慢慢讀一本書,安靜地畫一幅畫;
在草地上躺著看云,在院子里觀察一只小蟲;
甚至什么都不做,只是發(fā)一會兒呆。
這些看似“無所事事”的時光,恰恰是在悄悄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
沒有過度的刺激,卻有屬于他們自己的節(jié)奏;沒有被排得滿滿當當,卻藏著生活最真實的溫度。
我們不需要為孩子刻意制造太多“意義”,因為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意義。
4
或許,這個假期我們不用費盡心思去追逐“更特別”的安排。
給孩子一些簡單、自由、能創(chuàng)造快樂的時光,就已經足夠。
真正能陪伴他們一生的幸福感,從來不在遠方的風景里,而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里。
-瑞秋好物推薦-
?在家學英語,就用小狐貍App,讓孩子愛上英語。
?治愈系繪本《猴子和鼴鼠看世界》。
?豆瓣評分9.4的科普繪本《工作細胞》,輕松了解身體的神奇奧秘。
?家有恐龍迷的千萬別錯過《重返恐龍世界》。
我是瑞秋,坐標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愛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賦能
獨立帶娃 | 親子成長 | 極簡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