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徐穎
通訊員 屈征
你能想象嗎?一陶甕里裝滿了金銀器,被主人埋藏地下,期望躲避戰(zhàn)亂,可這一陶甕永埋于地下了,直到1986年被發(fā)現(xiàn)出土!
1986年,河北易縣高陌鄉(xiāng)大北城村民在日常耕作中無意間的發(fā)現(xiàn),讓這個宋遼時期的“私人窖藏”重見天日。
一個略高于成人膝蓋,腹部較鼓,小底大口類似常見腌菜缸的陶甕(高45厘米,口徑25.3厘米,底徑14.5厘米,最大腹徑39厘米的陶甕)里,居然裝有成套的銀制酒器、85件銀碟;百余件成對(套)金、銀飾品;五十兩銀鋌18件、金葉181片;金銀、玉、水晶、琥珀200余件……
這批“私人窖藏”近期來到武漢展出。近日,武漢博物館年度重磅大展“易水寒光——易縣大北城宋遼金銀器窖藏展”,帶您一同“穿越”回宋遼時代,親歷這場藏寶行動!
據(jù)武漢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在考古學上,窖藏是在突發(fā)事變過程中,人們?yōu)楸4嫖镔Y,特意將其盛裝在金屬、陶瓷等材質(zhì)的甕罐中掘地埋藏的方式。目前,我國多地發(fā)現(xiàn)的宋代金銀器窖藏,主要為宋遼、宋金、宋元等戰(zhàn)爭中富家大賈、官宦人家匆忙掩埋而遺存下來的。易縣地處宋遼邊境,宋、遼對峙時期,長期屬遼、短期歸宋,后又歸金。這批由太平歲月輝煌廳堂轉(zhuǎn)入幽暗地下沉埋的財富,應該就和這十來年間的戰(zhàn)亂紛爭、風云變幻相關。河北易縣窖藏的發(fā)現(xiàn)提供了諸多史實,同時帶來了許多謎團:這甕寶貝埋藏地是屬于北宋還是遼?是誰在什么情況下掩埋了這甕寶貝?他后來發(fā)生了什么沒有回來取走它們?為什么這些器物既有遼代北方草原民族特質(zhì),又充滿北宋溫婉典雅氣韻?
本次展覽將有400余件展品展出,其中,一級文物17件,二級文物更達360余件,質(zhì)地豐富,涵蓋有金、銀、玉、水晶、琥珀、陶等多品類。展品工藝精湛,形制精美,匯集了鏨刻、捶揲、鎏金、焊接等工藝,其中金覆盂形器、滿池嬌紋金梳等,更呈現(xiàn)了古代工匠精湛高超的技藝。
展覽分為饌器、貨幣、飾品、雜件四個部分。進入展廳,滿廳的金光銀光。展廳陳設時,將一大批銀質(zhì)餐具,整齊劃一陳設,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據(jù)介紹,北宋空前繁榮的商品經(jīng)濟為宴飲文化中高檔金銀饌器的使用提供了重要物質(zhì)基礎。此時,貴重饌器的使用甚至普及到了市民階層,各類器具一應俱全,樣式繁多。易縣大北城窖藏中的金銀酒器,包括注碗、盤盂、酒盞、銀碟等,形制與紋飾彼此呼應,據(jù)專家推測應為成套使用。
易縣大北城窖藏中還有18件銀鋌和181枚金葉,其上鏨刻的銘文和墨書文字承載了財富價值與歷史信息,意義重大。其中,18件銀鋌皆為五十兩大鋌(實測重量在1969-2036克之間,唐代以來,大約40克為一兩),將已知中國境內(nèi)出土的北宋銀鋌數(shù)量增加了近一倍,其上發(fā)現(xiàn)的戳記信息,透露出每塊銀鋌的制作、交易、檢驗、用途等環(huán)節(jié),為研究北宋銀鋌、貨幣與經(jīng)濟,提供了大量原始實物資料。
除易縣窖藏展品外,為迎接這些遠道而來的宋遼珍寶,武漢博物館精心遴選了一批同時代的珍貴館藏文物參與展出。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宋《奇峰樓閣圖》為建館以來首次對外展出。此幅珍貴的宋代繪畫作品中遠山若隱若現(xiàn),宮闕樓閣掩映于山林之中。宋代距今已近千年,中間歷經(jīng)多個朝代的更迭和時局動蕩,大量畫作損毀或流失,目前存世量極少。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