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打在石板路上,仿佛時間也褪了色。
風從巷口吹進來,拂過磚墻上的青苔,也拂過心底某一塊隱秘的柔軟。
是那種“像來過”的熟悉,又像“還未出發(fā)”的向往。
儒溪,藏在廣東佛山南海的山腳下,不張揚,不炫技。
地圖上只是個小點,卻撐得起800多年的光陰。
這座古村,像一本翻舊的書,字跡溫潤,紙頁泛黃,卻有一種讓人想慢慢讀下去的欲望。
從街口開始,一切都變得緩慢。沒有喧囂的導覽聲,沒有密集的招牌。
只有青磚老屋、斑駁木門、垂掛紅燈籠的檐角,還有不知是哪家人剛炒完米粉的香味,混著石榴皮和曬衣服的太陽味,在空氣里緩緩流淌。
水從村中穿過,不急不緩,像是故意陪著人走得慢一點。
岸邊榕樹遮天,陽光從葉子縫隙灑下來,落在水面上閃閃發(fā)亮。
拱橋靜臥在溪上,像是幾百年前一位沉思的老人,從未挪動過腳步。
低機位望去,水與橋、樹影與天光,全都交融得不真實,像一幅潑墨未干的畫。
最讓人心動的,是“書院水街”這一段。
老房子靠河而建,青磚灰瓦,門前常有一雙拖鞋、幾盆開敗的花,和一只懶洋洋曬太陽的貓。
貓?zhí)痤^看看路人,又瞇上眼睛。像在說:這里,沒有急事。
繞進祠堂群,木門吱呀一響,塵封的歷史似乎瞬間被驚動。
老氏宗祠的梁柱上雕著花鳥魚蟲,都是手工鏤空的繁復工藝,陽光斜照下,連細節(jié)都仿佛帶著舊時光的溫度。
更深處的文亨余公祠,門楣上的字早已被雨打風吹,但那一撇一捺,依然挺拔。
再往村外走,炮樓與炮臺赫然矗立。
紅砂巖堆砌出的鎮(zhèn)頂炮樓,一眼望去,窗洞像槍眼,也像眼睛,在觀察著這個已經(jīng)不再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
趙家炮臺依山而建,墻面開裂但不倒,像一個固執(zhí)的老人守著故土。誰會想到,這個安靜的嶺南村落,曾有這樣的硬骨氣。
日頭西斜的時候,蝶美公園的湖面開始變得金燦。橘紅的云彩在水里暈開,小孩的笑聲、鳥的鳴叫、遠處奶奶叫孩子吃飯的聲音,都變得柔軟。
水面倒映著天空與樹影,也倒映著此刻的自己——一個并不屬于這里的過客,卻突然不想離開。
豬雜米粉的香味從橋頭飄來,辣椒醬咸香辣爽,拌進湯里,整個世界都升溫了。隨意找家咖啡館坐下,喝一口拿鐵,熱氣上涌,混著暮色,混著剛才拍下的照片和未來要忘記的句子,內(nèi)心竟像這古村一樣,被悄悄安放了下來。
儒溪不大,沒什么“必打卡”,也不會有人催促。
它只是在那里,安靜地老去,也安靜地接納每一個想在時間中稍作停留的人。
有些地方不是用來征服的,而是用來慢慢感受的。
感受榕樹下的微風,感受水街邊的余暉,感受青磚石巷里那些默不作聲的光陰。
如果江南是溫婉女子, 那儒溪,就是帶著煙火氣的夢。
不張揚,不討好,只是靜靜地美著。
恰好遇見,就是福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