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六年級,這個學期第一次月考數(shù)學只考了90分,全班共有25人在90分上,目前的成績處于班級的中上水平。
那么,小A在這張試卷中主要出現(xiàn)的知識點盲區(qū)有哪些呢?
填空題6、7題錯誤,說明沒有找準題目中的單位1,
并且計算方面有所欠缺。
乘法分配律的應用不夠熟練、沒有靈活運用
簡便運算出現(xiàn)抄錯數(shù)字的情況,導致計算出錯。
總體來講,小A同學在計算和審題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具體可以這樣做:
第一步:建立“錯題本”(這不是簡單的抄題)
將最近2-3次考試的試卷、平時的練習冊中的錯題全部整理出來。 關鍵一步:對錯因進行標簽化分類,不要只寫“粗心”。
建議分類如下:
A類:概念性錯誤 - 對公式、定理、概念理解有誤或記憶不清。
B類:技能性錯誤 - 知道概念,但運用不熟練,方法沒掌握好。
C類:審題性錯誤 - 看錯數(shù)字、看錯符號、漏看條件、理解錯問題。
D類:規(guī)范性錯誤 - 步驟跳躍、書寫混亂、推理不嚴謹導致的扣分。
第二步:針對性補缺策略——對癥下藥
根據(jù)錯題分析的結果,采取不同的策略:
針對A類(概念性錯誤)—— “回歸課本,重塑根基”
找到錯題對應的課本章節(jié),把相關的定義、定理、公式、例題重新看一遍,甚至動手抄寫一遍。 檢驗:合上課本,自己把這個概念講給家長或自己聽,看是否能流暢、準確地表達出來。
針對B類(技能性錯誤)—— “專題練習,熟能生巧”
這是提分的關鍵!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專題訓練。 計算總出錯? 每天花10-15分鐘做10道純計算題。
針對C類(審題性錯誤)—— “固化流程,形成習慣”
教給孩子一套固定的審題流程,并強制他在每次做題時使用。
1. 慢審題,圈關鍵詞:用筆尖指著題目,慢讀一遍,把數(shù)字、單位、關系詞(“不大于”、“至少”等)圈出來。
2. 復述題意:在腦子里或用一句話簡單復述“這道題要我求什么?已知條件是什么?”
3. 預估結果:在動筆前,先大致估算一下結果的范圍或類型(是正數(shù)?是整數(shù)?)。
針對D類(規(guī)范性錯誤)—— “模仿標準,步驟分明”
找一些考試的標準答案和評分標準給孩子看,專門練習書寫解題過程,要求每一步都有據(jù)可依,清晰工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