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輩人常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眼看中秋要到了,
不少年輕人看著家里女性長輩擺供桌、焚香拜月,心里難免犯嘀咕:
為啥男人就不能湊這個熱鬧?
這說法可不是隨便編的,背后藏著幾千年的歷史講究和文化密碼,今天就好好說道說道。
先得從祭月的源頭講起。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卜辭里,就有了祭月的記載,
到周代更是定下“春分朝日、秋分夕月”的禮制,《禮記》里明確寫著“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那會兒這可是皇家專屬的祭祀大典,普通老百姓根本沒資格參與。
這種祭月儀式一開始跟性別沒啥關(guān)系,核心是感謝月神賜下豐收,祈求陰陽和諧。
但到了民間,規(guī)矩慢慢變了味,尤其到了清代,
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里專門記下“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這才讓“男不拜月”成了明文流傳的俗語。
最根本的原因,得扯到古人的“陰陽五行”觀念。
古人眼里,天地萬物都分陰陽: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
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正是陰氣最盛的時候,要是屬陽的男人去拜屬陰的月亮,就被認(rèn)為是“陰陽顛倒”,不僅不吉利,還可能破壞天地平衡。
這種說法聽起來玄乎,但在農(nóng)耕社會里很有市場,
男人是田間勞作的主力,得靠太陽的陽剛之氣撐著;
女人主內(nèi)持家,性子柔和,剛好跟月亮的特質(zhì)相合,拜月自然成了她們的活兒。
神話傳說也幫著加固了這個規(guī)矩。
月亮上住著嫦娥,這是家喻戶曉的事兒,而太陰星君這位正牌月神,也是女性形象。
古人講究“男女授受不親”,要是大男人對著女神跪拜,很容易被人說“心懷不軌”,顯得不尊重。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無鹽氏,就是因為虔誠拜月才被齊王看中當(dāng)王后,
這典故更讓人們覺得,拜月本就該是女性的事,求的是姻緣美滿、容貌秀麗這些“女兒家心事”。
反觀男人,要拜也該拜文昌帝君求功名,拜月實在找不到合適的祈福由頭。
不過這規(guī)矩也不是鐵板一塊,歷史上就有過“特例”。
《開元天寶遺事》里記載,唐玄宗就曾在中秋夜設(shè)“拜月臺”,帶著楊貴妃一起祭月,但這畢竟是帝王的排場,民間根本沒人敢學(xué),依舊嚴(yán)格遵循“男不拜月”的老例。
到了宋代,情況又松了點,《新編醉翁談錄》里說,
當(dāng)時京城的男孩子會拜月祈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女孩子則盼著“貌似嫦娥”,可見那會兒性別限制還沒那么死。
這習(xí)俗的變遷里,還藏著性別分工的門道。
古代祭月有兩次,秋分“迎寒”,中秋“煨寒”,既要感謝農(nóng)神,又要提醒添衣保暖,
這些跟家庭生活相關(guān)的瑣事,本就由女性打理。
而且拜月的供品準(zhǔn)備很講究,月餅要圓,瓜果要整,老輩人怕“糙老爺們”手笨碰壞了供品,
掃了月神的興,干脆不讓男人插手。
這種實際考量,慢慢就跟陰陽觀念、神話傳說擰在了一起,成了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
到了現(xiàn)在,這規(guī)矩淡了不少,但有些講究還在。
江南地區(qū)的老人依舊會叮囑“別用手指月亮”,說那樣會被月亮割耳朵,這其實是“敬月”傳統(tǒng)的延續(xù)。
這些年漢服熱興起,不少地方辦祭月儀式,主持的還是女性,男性頂多幫忙搭桌子、
搬東西,不會真的上前叩拜。
這倒不是歧視男性,而是大家想保留老習(xí)俗里的儀式感。
說到底,“男不拜月”從來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對天地秩序的理解,對性別角色的劃分。
如今我們不用再被這些規(guī)矩捆著,但了解背后的歷史典故和民俗智慧,再看中秋的月亮,是不是覺得更有味道了?
畢竟不管誰拜月,求的都是家人團圓、日子圓滿,這份心意才是中秋最該傳承的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