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易老師的邀請,讓我能夠參加《三國的星空》首映儀式,在國慶節(jié)前偷得浮生半夜閑,享受了些許放松的時刻。影片結束后受邀做了一個倉促的發(fā)言,有朋友想要文字版。趁著記憶猶存,我手寫我口,把昨天說的東西簡單整理了一下。
如果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萬個人也有一萬個三國。
電影從袁紹和曹操少年時期的友誼開始,描寫了兩人友誼如何走到盡頭,令人唏噓不已。人生有很多這種階段性的朋友,走著走著就散了。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朋友是永遠的,即便有沖突,有矛盾,也會有握手言和,冰釋前嫌的時候,“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一切都可以變得美好。然而,由于人性的傲慢,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友誼的小船一旦翻了,想要恢復如初,可能比登天都難。尤其是將友誼作為資源,將人際關系看作人脈,一旦失去利益交換的價值,“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不過只是一種人生常態(tài),我們的朋友圈中大多數(shù)朋友也許都是路人。
人類所有的美好的情感其實都非常脆弱,需要精心地培養(yǎng)和舍己的精神,自我中心的人是很難擁有真正的友誼。友誼需要彼此欣賞,彼此珍惜,彼此成就。電影中有一個兩人少年時期偷東西的場景,袁紹想要緊緊抓住手中的東西,不愿放手,差點從高處墜落,這也預示了他一生的命運。驕傲的人不可能穩(wěn)行高處,如果我們總是緊緊地抓住自己的驕傲,我們也將失去人生中所有真正美好的情感。
《三國的星空》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很多人認為歷史必定是真實的,但是因為人類的有限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沒有人能夠達到通神境界,開啟上帝視野的歷史觀。前段時間過世的歷史學家柯文寫過一本書叫作《歷史三調》,書中說歷史是復調而非單線條的。它既包括當時人們的主觀經歷,也有后人的各種神話,自然也有歷史學家相對客觀的描述。很多人都對曹操有一種臉譜化的印象,這是后人的附會還是歷史的真相,也許已經無法考證。但是人從來都是復雜的,人性也不可能是單向度的。黑格爾說歷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不吸取教訓。但是我們依然需要歷史,我們依然向往著在歷史中獲得足夠的智慧。如果不能做到吃一塹長一智,那至少百塹過后可長半智。
作為詩人的曹操有著極強的浪漫主義氣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電影中的曹操是一個懷抱理想的年輕人,崇高的理想可以超越人生的無常與有限,“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在《短歌行》中曹操似乎說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他想做周公,想輔助獻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扒嗲嘧玉?,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我一直把這首詩當作理想主義的詩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心中完美的君子,所謂“即見君子,云胡不喜”。
劇中有一個童子請教白胡子老頭,曹操變了嗎?
也許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問題,理想主義者為什么往往黑化變質?記得有哲學家說過,如果沒有法治的約束,大多數(shù)理想主義者為了理想,都會不擇手段,最后變成了崇尚力量的強權主義者。他們認為自己理想無法貫徹實行的唯一原因就是還不夠強大,沒有足夠多的力量,在獲得力量的道路上他們披荊斬棘,最后往往背棄了最初的理想,屠龍少年終成惡龍。如果擁有強力的人不受約束,人性深處的幽暗會被無限地釋放。這就是為什么只有法治才能捍衛(wèi)文明,才能避免“千里無雞鳴,白骨露于野”的歷史慘劇。法治要對一切強權進行限制,無論它冠以何種理想。歷史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們,離開了制度性的約束,崇高的理想往往會導致災難性的后果。
《三國的星空》是電影,但是它也不僅只有娛樂的功能,至少它讓我又復習了幾首古詩。在不少人看來,嚴肅思考就是爹味十足的說教,令人厭煩。我們只需要歡笑,我們不需要思考。但是如果我們不再思考,笑聲也就沒有了意義。
本文作者:羅翔,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內容來源:“羅翔說刑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