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成年人的世界中沒有容易二字,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大,又要贍養(yǎng)父母,還車貸、房貸,確實不容易,但很多人忽視的是,年輕人的世界更不容易。
9月28日天津一位媽媽在社交平臺發(fā)文稱,自己兒子小陽已經(jīng)離開十幾天了,但她還是接受不了,不敢相信就這樣和兒子陰陽兩隔了,本以為又是一位被病魔奪走生命的孩子,可隨著家屬的曝料,大眾才發(fā)現(xiàn)這件事不簡單,所以這中間發(fā)生了什么?孩子又是怎么沒的?
9 月 11 日,15 歲的王景陽背著新書包出門時,特意把校服領口理得平整 —— 這件穿了三年的校服沒掉過一根線,就像他從小到大 “挑不出錯” 的人生。可誰也沒料到,這竟是這個重點高中新生留給世界的最后背影。
在鄰居眼里,王景陽是 “教科書級別的乖孩子”。中考 693.6 分的成績單里,語文 96.5、數(shù)學 106,連體育測試都拿了 21.1 的高分,硬生生憑著硬實力擠進出名難考的重點高中。媽媽曾在朋友圈曬錄取通知書時,字縫里都透著驕傲:“我家小子從不用催作業(yè)”。
但這份 “省心” 背后,藏著讓人心揪的細節(jié)。身高竄到 185 的大男孩,衣柜里找不出幾件像樣的衣服。夏天媽媽挑了件 20 元的無袖 T 恤,他攥著衣角推脫:“快入秋了,別浪費錢”,直到媽媽假裝生氣才肯收下。后來媽媽翻出這件衣服,指尖摸著洗得發(fā)白的領口,眼淚砸在布料上暈開小水漬:“他從小到大,一分錢都把得比誰都緊”。
中考填志愿時,王景陽拿著筆在私立學校那欄劃了道粗線,抬頭跟媽媽說:“這些學費太貴,咱不考慮”。其實家里條件不算差,爸媽早跟他說過 “錢的事不用你操心”,可這孩子像把家庭賬本刻進了心里,下館子主動點小份菜,零食從來不要,鞋子臟了自己蹲在陽臺刷得發(fā)白。
有網(wǎng)友在媽媽的賬號下留言:“這孩子身上有太多中國娃的影子”。別家孩子吵著要球鞋、要游戲機,王景陽卻把 “不添麻煩” 刻進了骨子里。暑假里同學約著去聚會,他說 “不如在家陪你們”,轉頭就幫媽媽擇菜、給爸爸捶背。誰能想到,這份懂事最后變成了捆住自己的枷鎖。
9 月 11 日的早晨和往常沒兩樣。王景陽吃了兩碗媽媽煮的面條,背上剛買的三本新筆記本 —— 那是他為高中準備的文具,封面上還寫著 “高考加油”。出門時他回頭笑了笑,揮揮手說 “媽媽晚上見”,陽光剛好落在他的發(fā)梢,看著比任何時候都精神。
媽媽收拾碗筷時還在盤算,晚上做兒子愛吃的可樂雞翅??芍形缤蝗豁懫鸬碾娫挘堰@個家徹底砸碎了。電話那頭的聲音斷斷續(xù)續(xù),只聽清 “學校四樓”“趕緊來醫(yī)院” 幾個字,她抓著圍裙就往外跑,鞋跟崴了都沒察覺。
ICU 的燈亮得刺眼。醫(yī)生說孩子從四樓墜落,送來時已經(jīng)沒了意識。媽媽撲到病床前,摸著兒子冰涼的手,一遍遍地搓揉想捂熱它,可那溫度像沉在冰水里,怎么也暖不回來。后來她在賬號里寫:“17 天了,我總想起最后吻你的時候,那片冰涼像針一樣扎在我心上”。
爸爸的頭發(fā)一夜白了大半。以前總跟兒子開玩笑說 “要比你高”,現(xiàn)在看著空蕩蕩的沙發(fā),連電視都不敢開 —— 以前這時候,兒子該坐在這兒刷題,偶爾抬頭問他數(shù)學題。家里的體重秤還留著王景陽的記錄,從 160 到 185 的數(shù)字,成了再也續(xù)不上的遺憾。
關于墜亡的原因,網(wǎng)上有各種猜測。有鄰居說 “好像被人指著鼻子罵了半小時”,也有人說 “可能是學業(yè)壓力太大”,但媽媽從來沒回應過。她在評論區(qū)回了句:“人都沒了,說這些還有啥用”,簡單的一句話,藏著撕心裂肺的無力。
后來教育局調了監(jiān)控,顯示事發(fā)當天王景陽是獨自上的樓,同桌也說他當天還幫忙整理班級資料,看著和平時沒區(qū)別。學校的心理輔導記錄里,他從沒去過咨詢室 —— 這個習慣自己消化情緒的孩子,把所有委屈都憋在了心里,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了他。
王景陽的媽媽發(fā)了 22 條作品,每條都在悼念兒子。有一條配著孩子出事前一天建的同學群截圖,文字寫著:“以前你總媽媽媽媽地喊我,現(xiàn)在手機再也不會響了”,下面兩千多條評論,看哭了無數(shù)人。
有個媽媽留言:“我家孩子也這樣,買鞋只挑幾十塊的,說怕我辛苦。昨天他考砸了躲在房間哭,我還罵他沒出息,現(xiàn)在想想真后怕”。另一條評論獲贊過千:“我們總盼著孩子懂事、省心,卻忘了他們也會累,也會有扛不住的時候”。
心理專家婁元菊說過,青少年自殺從來不是突然發(fā)生的,往往是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多個因素疊出來的結果。王景陽這樣的孩子,習慣了做 “完美小孩”,把所有負面情緒都自己吞。他不敢說 “我好累”,不敢要 “沒必要” 的東西,更不敢承認 “我搞砸了”,因為在他心里,只有 “聽話” 才值得被愛。
出事前二十天,王景陽還跟媽媽說 “學校真大”,媽媽笑著回應 “以后上大學還有更大的”。他當時眼里閃著光,偷偷買了本高考必背語錄,想在新學校好好努力。可這些關于未來的計劃,都停在了 9 月 11 日那個下午。
現(xiàn)在媽媽的賬號還停留在 9 月 28 日,最新一條寫著:“天涼了,媽媽給你買了一打襪子,你怎么不回來穿啊”。評論區(qū)里全是安慰的話,有人說 “讓孩子在另一個世界好好享福”,有人勸 “阿姨要好好照顧自己”,可這份溫暖,再也換不回那個省吃儉用的大男孩了。
在這個內卷的時代,我們總在夸 “懂事的孩子”,卻忘了問他們 “你真的開心嗎”。王景陽的故事像面鏡子,照出太多家庭的問題:我們盯著成績單,卻沒看見孩子藏在書包里的哭臉;我們夸他 “省心”,卻沒察覺他緊繃的神經(jīng);我們教他 “節(jié)約”,卻忘了告訴他 “你值得被好好對待”。
有網(wǎng)友說:“錢和成績都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心情才是頂要緊的事”。深以為然。那些被我們忽略的 “小情緒”,可能正在慢慢堆積。就像心理專家說的,當孩子出現(xiàn)異常時,哪怕只是一句 “我沒事”,都可能藏著求救信號。這時候給個擁抱,說句 “沒關系,爸媽在”,或許就能拉他們一把。
王景陽的媽媽現(xiàn)在總對著空房間發(fā)呆,她多希望兒子能 “不懂事” 一點:吵著要玩具,哭著說壓力大,哪怕偶爾叛逆頂嘴也好。可世上沒有后悔藥,那些沒說出口的關心,那些沒察覺的委屈,最終都成了永遠的遺憾。
這個 15 歲的男孩,用最令人心疼的方式提醒我們:孩子首先是 “人”,然后才是 “學生”“孩子”。他們可以犯錯,可以任性,可以有想要的東西,可以說 “我撐不住了”。比起 “懂事”,我們更該教會他們的,是如何好好愛自己。
如果時光能倒流,多希望那個 9 月的清晨,王景陽能接過媽媽手里的 T 恤,笑著說 “謝謝媽媽”;多希望他能跟爸媽說 “高中有點難,我怕跟不上”;多希望那個下午,有人能看出他的不對勁,遞給他一杯熱水,說句 “有我呢”。
可惜沒有如果。
最后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看見孩子微笑和“懂事”背后,那份不為人知的疲憊與苦撐,鼓勵他們卸下偽裝,真實地、哪怕是帶點瑕疵地活著,在成為一個好學生、好孩子之前,請先讓他們成為一個健康的、完整的、會哭會笑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