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我刷公眾號文章的時候,突然看到了這樣一則消息:
然后,我看了下評論區(qū),畫風是這樣的:
還是那句話,孩子中午在學校吃什么,是每個家庭最揪心的頭等大事。綠捷這事兒的起因,說白了就是家長們的忍無可忍。
之前綠捷給上海5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供餐,一天要送50多萬份飯,可問題卻接連不斷。
就說前不久,有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午餐里的蝦仁炒蛋有異味,還有細沙,學校只能緊急撤掉,給孩子補發(fā)餅干面包湊數(shù)。
這已經不是偶爾一次的失誤了,在這起事件之前,家長們早就攢了一肚子火,吐槽餐食要么口感差、菜色單一,要么營養(yǎng)搭配不合理。
更讓人費解的是,綠捷明明頻繁被投訴,卻還能屢屢中標,甚至8月份就有70多條中標記錄,不少家長都懷疑這里面有“暗箱操作”,對招投標的透明度滿是質疑。
所以當聽說光明集團要接手的消息,家長群里簡直炸開了鍋,情緒特別復雜。
大部分人是松了口氣的,畢竟光明是國企,大家對它的信任度比之前的綠捷高多了,覺得“至少不會像小公司那樣糊弄事兒”,還有人說“終于能稍微放心點,不用每天盯著孩子飯盒問吃了啥了”。
但也有家長沒那么樂觀,即便光明是國企,不少家長仍持 “觀望懷疑” 態(tài)度,擔心 “換湯不換藥”,供應鏈還是老一套,畢竟綠捷的配送體系那么大,接手銜接不好的話,孩子吃飯說不定還會受影響。
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綠捷造成的這種負面印象扭轉需要長期行動支撐,而非短期宣傳就能見效。
就像家長們說的那樣:“不管誰接手,別光說漂亮話,得讓我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改變?!?/p>
其實上海這事兒,只是整個校園餐行業(yè)的一個縮影?,F(xiàn)在全國的校園餐市場,說起來挺矛盾的:一方面需求特別大,畢竟每個學校都得解決孩子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亂象也不少。
很多地方都是少數(shù)幾家企業(yè)壟斷市場,缺乏競爭,自然沒動力提升質量,反正“不管做得好不好都能中標”。而且監(jiān)管也有漏洞,雖然國家早有規(guī)定學校負責人要陪餐、要接受家長監(jiān)督,但不少地方都是走個形式,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吃的菜是哪里采購的、有沒有質檢報告。
更頭疼的是營養(yǎng)問題,好多配餐就是“填飽肚子就行”,青菜炒得發(fā)黃,肉丁少得可憐,長期吃根本滿足不了孩子長身體的需求。
作為家長,我們的期望其實特別簡單實在。
首先得安全,這是底線,食材來源、加工過程、配送環(huán)節(jié)都得透明,最好能有個專門的平臺實時公示,讓我們能隨時查到;
然后是好吃又營養(yǎng),別總搞那些“大鍋菜”,能根據(jù)孩子的口味和生長需求換著花樣來,比如每周公布食譜,讓家長有知情權和建議權。
更重要的是得有真管用的監(jiān)督機制,家長陪餐不能只是“吃頓飯拍個照”,提的意見得有人回應、有地方落實,招投標過程也得公開透明,別再讓那些有問題的企業(yè)鉆空子。
說到未來校園餐的發(fā)展,光明接手綠捷這事兒,其實是個挺重要的信號:
國企入場可能會慢慢改變行業(yè)“小散亂”的格局,畢竟國企更看重社會責任,不敢在食品安全上馬虎。
但要想真正做好,光換個供餐方還不夠。我覺得以后肯定得走“透明化+專業(yè)化+多元化”的路子:透明化就是把從農場到餐桌的每一步都亮出來,用信息化手段接受監(jiān)督;專業(yè)化是指配餐得有營養(yǎng)師參與,科學搭配食譜;多元化則是打破壟斷,讓更多有實力的企業(yè)參與競爭,甚至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自建食堂,給家長更多選擇。
說到底,校園餐從來不是“一份飯”那么簡單,它裝著每個孩子的健康,也牽著每個家長的心。不管是光明集團接手,還是行業(yè)規(guī)則改革,最終的落腳點都該是“把孩子的吃飯問題當回事”。
對家長來說,沒有什么比每天接到孩子時,能聽到一句“今天學校的飯?zhí)貏e好吃”更讓人安心的了。這看似小小的期望,恰恰是校園餐行業(yè)最該守護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