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一定讀過“漢娜·阿倫特出生在漢諾威”這樣的敘述,因為我認(rèn)真讀過楊·布魯爾的《愛這個世界:阿倫特傳》。我的公眾號打賞謝語,就是“愛這個世界”。
但是,這樣的字句,通常只是一掃而過。當(dāng)朋友告訴我阿倫特是這里出生的時候,我才心中一動。
今年初,有杏書店的讀者們一起讀了《漢娜·阿倫特與以賽亞·伯林》,有超過200人參加了共讀活動,包括譯者孟凡禮,還有趙宏、陳碧等老師。
書店店員幫忙收養(yǎng)兩只貓,我說干脆取名“漢娜”和“以賽亞”吧。它們是一窩的姐弟(或兄妹),非常友好。而書中,伯林對阿倫特意見很大。
阿倫特似乎讓我的漢諾威之行變得更加有意義。在藍(lán)書屋分享的時候,我說,來德國的第一站是漢諾威,這可能就是我的“德國初印象”,以后說到德國,我心中浮現(xiàn)的可能就是漢諾威啦。
朋友們說,這樣似乎不太好,其他的“德國”也許要好得多。
在漢諾威,我步行50分鐘,去找阿倫特的出生地,光是這個體驗就足夠了。阿倫特是我認(rèn)識德國的第一入口,我是從《極權(quán)主義的起源》這種反思視角來理解德國的——這讓我知道,所謂“現(xiàn)代”,有時候可能意味著恐怖。
在地圖上并沒有“阿倫特故居”這樣的景點,據(jù)說漢諾威圖書館有一間以她名字命名的閱覽室,倒是能夠時時提醒讀者。
根據(jù)朋友發(fā)來的地址,我很快就“抵達目的地”。但是,找到墻上的牌子,還是費了一點時間。因為視力很差,我在這個三角地帶走了好幾趟,才找到墻上的灰色標(biāo)牌??瓷先ニ褚槐竞窈竦臅?/p>
阿倫特在這里出生,但是只在這里住了三年。所以,很難表述漢諾威能對她產(chǎn)生什么影響。街上的行人不少,幾乎沒有人抬頭看上一眼。
晚上在藍(lán)書屋的分享,是書店主題。我想到的關(guān)鍵詞是“經(jīng)濟下行期的美”:
“經(jīng)濟下行期的美”可能更加重要:如何在“喪”中不至于絕望?如何保持對他人痛苦的感知和對公共價值的關(guān)心?
這里的“美”指的就是“高于生存”的東西。它存在嗎?如果你認(rèn)為不存在,那就真沒有。相反也是成立的:相信一些東西,多少也會成就一些。
其實我理解的書店,就屬于“下行期的美”。年輕的時候讀書,在書店能感受到的是“進步”的喜悅,而現(xiàn)在來到書店的人,已經(jīng)普遍沒有那么天真,你能看到的更多是“珍惜”。
來參加活動的有不少是從周邊地區(qū)開車活來,最遠(yuǎn)的開了三百多公里。這說明,并不是只有我自己“相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