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寧夏,有你更精彩
銀川的歷史上有兩次“空城”的發(fā)生,一次在西夏末年(公元1227年)的蒙元滅夏之戰(zhàn)中,一次則是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其中第一次空城屬于是被動空城,那是因為西夏末帝李睍獻城投降后,蒙元大軍殺了李睍,還不覺得解恨(因為成吉思汗死在此戰(zhàn)中),于是對銀川城(那時候稱中興府)進行了殘酷的劫掠和屠殺。后來在降將的諫議下,把西夏遺民全遷移出故土。于是就造成了空城的出現。
第二次空城屬于是主動空城,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組織的第二次北伐失利。于是對防線進行了收縮,并且以防守姿態(tài)為主。而寧夏城(銀川)由于是“孤懸河外”,加上明朝初定,一時兵力不濟,暫時無力據守寧夏,而韃靼不斷騷擾邊境,于是廷議的時候,有大臣提出“廢府空城”的辦法。
就這樣,于是下令把寧夏中北部人口全部遷往陜西關中,造成無人區(qū),讓韃靼騎兵劫掠無所獲,待全國統(tǒng)一后,再移民實之。防線則回縮到蕭關一帶,前面只留下了靈州城和韋州道沿線派兵戍防。
也是因為這樣,才有了后來耿忠開創(chuàng)寧夏衛(wèi)的出現。
大明洪武九年,明朝廷命長興侯耿炳文弟耿忠為指揮使,立寧夏衛(wèi),隸陜西都司,徙“五方之人”實之。之所以派耿忠前來戍邊寧夏,那是因為他常年在耿炳文麾下南征北戰(zhàn),深得哥哥耿炳文的用兵精髓要義,并且性格沉穩(wěn),能吃苦,還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
耿忠到銀川城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包括重新修復城墻,對內嚴格治軍,對外則采用懷柔策略,使得寧夏鎮(zhèn)雖然被荒廢了幾年,但是很快就恢復了生機和活力。值得一提的是,耿忠修復的銀川城城墻是沿元朝“棄西半城”的格局來修葺的。
立城之初,耿忠的壓力相當之大。因為韃靼趁明軍立足未穩(wěn),頻頻“浮洪濤而西渡”,或者“勍穴于賀蘭山頻出各山口”進行侵擾,就是為了讓明軍不能這么安穩(wěn)地駐扎下來。
可是耿忠不但防守能力強,調兵遣將有方,并且大力開疆拓土,收復之前空城后被韃靼占據的大片地方。更重要的是,他以寧夏鎮(zhèn)(銀川城)為中心,在周邊增設寧夏前衛(wèi)、寧夏左屯、右屯、中屯為五衛(wèi),把“五方之人”分散到各處。
這樣的分布,使得各處互為照應,又能有效串聯,防止韃靼南下突破,還奠定了如今寧夏的大部分格局。
四年后,明朝第三次北伐開始,北伐的主將由徐達變?yōu)榱算逵?,而耿忠經營寧夏頗為出色,于是有力地支持了沐英的北伐。沐英也由此夜賀蘭山,奔襲脫火赤軍營,生擒脫火赤、愛足而還。也因為這樣,沐英和耿忠結為親家。
不過和沐英后來去云南鎮(zhèn)守,成為“云南王”不同。耿忠最后卻不得善終。他身陷“胡黨案”,最后落得一死的命運。
可是,對于銀川來說,能得以“復興”,都要感謝這位百戰(zhàn)將的功勞!
這里是銀川!發(fā)現銀川之美,感受銀川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翻起塵封的記憶,記錄銀川的人文歷史!
通過“點贊”給威記鼓勵吧↘↘↘
看完點個分享給更多人再走,謝謝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