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重慶街頭,一位46歲的母親肩扛水泥袋的身影在夕陽下被拉得很長。十年了,她走遍三省花光積蓄,只為尋找那個被一記耳光打跑的女兒。
2015年的某個清晨,16歲的小梅因不想上學被母親扇了巴掌,三天后帶著委屈離家出走,從此杳無音信。這場悲劇撕開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傷口,更拷問著千萬父母:以愛為名的管教,邊界究竟在哪里?
當我們深入剖析這記改變母女命運的耳光,會發(fā)現(xiàn)它絕非孤例。在“打是親罵是愛”的傳統(tǒng)敘事下,暴力常被包裝成管教的必需。有人振振有詞:“父母打是皮肉傷,社會打是性命憂”,卻刻意混淆了規(guī)則教育與情緒宣泄的本質(zhì)區(qū)別。這位重慶母親的巴掌,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她經(jīng)歷家暴后的創(chuàng)傷轉(zhuǎn)移、獨自育兒疲憊的失控、生活重壓下的情緒決堤——最終通過“踢貓效應”轉(zhuǎn)嫁給了最弱小的孩子。這種將家庭變成情緒垃圾場的行為,不是權(quán)威的彰顯,而是溝通的無能;不是管教的必需,而是情感的破產(chǎn)。
真正的愛,從不是“以痛為教”的強權(quán),而是“以聽為橋”的理解。小梅不想上學的背后,或許有著讓出臥室給弟弟的委屈,或許藏著學業(yè)受挫的迷茫;她沉默的回應里,可能正是渴望被傾聽的訴求??赡赣H的巴掌打斷了所有溝通的可能,正如許多家庭的常態(tài):用權(quán)威代替尊重,用吼叫覆蓋心聲。教育專家指出,6歲前立規(guī)矩與青春期懂尊重本不矛盾,前者是劃定底線,后者是守護心靈。那些信奉“打罵出孝子”的父母,恰恰混淆了“規(guī)則”與“暴力”的邊界,把控制當成關愛,將傷害視作管教。
比體罰更可怕的,是愛的“異化”與“缺位”。有的父母如這位重慶母親般,用暴力掩蓋溝通的無能;有的則走向另一極端,對孩子放任自流,任其沉溺游戲、養(yǎng)成惡習。兩種看似對立的教育方式,本質(zhì)都是愛的失職:前者用巴掌代替陪伴,后者用放任逃避責任。真正的愛應當如放風箏般,既握住安全的線,又給足飛翔的空間——這恰如檢察機關對家暴家庭的干預理念,既要糾正暴力行為,更要疏導心理癥結(jié),這才是“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底色。
十年間,家門虛掩,鑰匙在窗臺上蒙塵;十年里,母親的懺悔在尋人啟事上泛黃。這記耳光的教訓足夠沉重:皮肉之傷會愈合,心靈之疤卻可能終身難愈。當傳統(tǒng)管教觀念遭遇新時代的教育需求,父母更需明白:愛不是隨意揮舞的巴掌,而是克制沖動的耐心;不是居高臨下的權(quán)威,而是平等尊重的傾聽;不是事后追悔的眼淚,而是事前共情的理解。
教育的本質(zhì)是靈魂喚醒靈魂,權(quán)威的核心是尊重贏得尊重。別讓一時的情緒失控,變成一輩子的親情缺憾;別讓“打是親罵是愛”的舊論調(diào),再制造更多“一巴掌十年空”的悲劇。
愿重慶母親的等待終有回響,更愿千萬家庭能從中警醒:最好的教育從不是“非打即罵”的極端,而是“剛?cè)岵钡闹腔邸靡?guī)則守護底線,用傾聽溫暖心靈,用理解搭建橋梁。畢竟,能真正照亮孩子人生的,從來不是揚起的巴掌,而是溫柔而堅定的目光。
☆作者簡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隊政治委員,海軍上校軍銜?,F(xiàn)任大連市旅順口區(qū)委辦公室一級調(diào)研員。
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