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里的中國》第三季的鏡頭里,畫家萬娟帶著畫具走進了天壇公園。九月的陽光穿過枝葉,在青磚路上投下明亮光影,路邊的野花野草成了她寫生的第一組素材 —— 它們或斜倚石縫,莖稈帶著午后陽光里的舒展勁兒;或簇擁在步道旁,碎花星星點點連成一片,每片葉子的卷邊、每朵小花的朝向,都沒經(jīng)過刻意修飾,透著最本真的野逸。
萬娟目光仔細掃過那些看似相近的草葉。她很快發(fā)現(xiàn),綠意里藏著不少細微差異:貼地生長的車前草葉片泛著淺綠,旁邊的苦荬菜帶著墨綠底色,幾株狗尾草的邊緣還暈著淡淡的赭石。動筆時,她先勾出葉片輪廓,趁花青與藤黃調(diào)和的顏料沒干,迅速蘸少量赭石點在邊緣褶皺處,墨色順著水分暈開,葉片立刻有了被午后微風吹過的起伏感。
構(gòu)圖是在畫的過程中慢慢調(diào)整的。一開始只是零散勾了幾株野草、幾朵碎花,畫著畫著發(fā)現(xiàn)畫面太散,于是蘸上淡粉紫色,把相鄰的小花瓣輕輕暈染到一起,讓零散的色塊聚成一團朦朧花簇;又補畫了幾片面積稍大的馬齒莧葉片,用大塊面的濃綠平衡細碎的花叢,畫面瞬間就穩(wěn)了下來。這種不預設框架的畫法,倒正好貼合了野花草肆意生長的狀態(tài)。
陽光依舊明亮,萬娟筆下的野花草也愈發(fā)鮮活:向上舒展的草葉莖稈挺得筆直,低垂的小花花瓣尖兒挨著地面,還有些葉片的水潤感,是靠加深底部色彩、提亮頂端暈染出來的,沒直接畫露珠,卻看著濕潤。等最后一筆落在最邊緣的狗尾草上,紙面已經(jīng)盛滿了天壇午后的野趣。這時鏡頭轉(zhuǎn)向不遠處的月季園,純白的 “冰山月季” 在綠葉間開得正好,萬娟收拾好畫具,準備開始下一段寫生。
從明清皇家祭祀的天壇,到如今市民漫步的城市公園,古柏與青磚間,藏著數(shù)百年的時光痕跡?!稌嬂锏闹袊放c北京時間 APP 用鏡頭追隨筆墨,讓我們在線上也能看見野花草在午后光影里的搖曳、古園小徑的曲折,也讓我們讀懂:中式寫生的美,從不是孤立的描摹,而是 “園與畫、古與今” 的悄然相融。接下來,我們也會跟著畫筆,繼續(xù)探尋古園里更多自然與藝術的相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