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到北京旅游,不妨去恭王府博物館打卡,這里正在展出圓明園九洲清晏殿、北京地安門等燙樣文物。這些燙樣,就像是清代古建的“樣板間”,讓我們能立體地看到已經消失的那些古建筑的樣貌。
提起圓明園九洲清晏,或許你會關聯到電視劇中的某些場景。乾隆年間宮廷畫師繪制的《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給這處消失了的古建留下了真實的影像記錄。想要突破二維繪畫的局限,深入探訪內部,這件同治皇帝為復建圓明園而制作的九洲清晏燙樣,是一份最佳的“立體說明書”。
展覽學術總顧問、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所長 劉暢:同治皇帝無法做到雍正乾隆朝時期的大規(guī)模,但是他又想要九洲清晏殿的味道,那個味道,不是房子外面看著長得像什么樣子,而是里面的布局空間格局是什么樣子。通過燙樣不僅能猜想建筑設計師想法背后的那個社會,而且能猜想創(chuàng)意思想。
燙樣,是清代對紙質建筑模型的稱謂,因制作時有些部位用烙鐵熨燙成型而得名。其基本制作過程,包含了裱袼褙、裱糊、做滴子、畫板片、貼香、熨燙、上色、拼裝等多道工序。燙樣,像是微縮版的古建“樣板間”,宮殿布局、內飾裝潢,甚至家具陳設,各項細節(jié)一一齊備,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造物技藝與思想。傳承至今的燙樣文物,是保護、修繕與復原古代建筑的寶貴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恭王府博物館高級工程師 王倩:地安門燙樣,是紙木結合的。因為它的比例比較大,梁柱這些骨架還有墻體都是用松木這種軟木支撐起來的。留到現在的燙樣是研究古建筑,特別是那些消失了的古建筑的一個特別好的依據。
因不易保存等多種原因,目前,完整的燙樣文物存世量不足百件,而陵寢燙樣更是稀少。規(guī)模宏大的清代慈安太后陵寢燙樣,也在展覽中亮相;另外,清華大學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收藏的20件樣式雷內檐裝修板片燙樣,為首次展出。
據介紹,本次展覽由恭王府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共展出燙樣、圖檔等72件套文物。展覽持續(xù)至12月25日,觀眾入館后免費參觀。
(總臺央視記者 艾達 張立雷 王帥)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