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社會在談論外國人犯罪時,關注的對象已經(jīng)從中國人逐漸轉(zhuǎn)向越南人。根據(jù)日本貿(mào)易振興機構(gòu)(JETRO)的數(shù)據(jù),目前在日本生活的越南人已達到約57萬人,2020年時成為日本外國勞動者中的第一大群體。隨著這一趨勢,涉及越南人的案件頻繁見諸報端。與其說是個別現(xiàn)象,不如說是制度與經(jīng)濟現(xiàn)實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在日越南人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與勞動環(huán)境相關。技能實習制度和留學制度,本意是幫助外國人學習技術、了解日本,但在現(xiàn)實中卻成了剝削的溫床:中介環(huán)節(jié)層層收費,企業(yè)壓低工資,勞動條件惡劣。許多人因此選擇逃逸,成了不法滯留者。另一類,則是不良化的留學生與逃亡實習生所引發(fā)的犯罪問題。
這些犯罪有時帶有“生存不得已”的色彩。比如偽造身份證件以便打工、偷盜家畜作為食物,從某種角度看是被逼無奈。但也有許多明確的違法行為,比如以轉(zhuǎn)賣為目的的大規(guī)模盜竊、為追討債務而對同胞施暴。這些現(xiàn)象在十幾年前還多見于中國人群體,如今卻逐漸由越南人接手。
數(shù)據(jù)上的變化最能說明問題。2006年,在日中國人的刑法犯檢舉件數(shù)曾高達1萬件;到2018年已降至1795件,短短12年間銳減至五分之一。同期,在日越南人的數(shù)字卻從1517件上升到2993件,翻了一倍。原因很直觀:中日之間的經(jīng)濟差距縮小,來日本打工或犯罪已“不劃算”;而越南的收入水平相對低,才成為新的“高風險群體”。
不少采訪揭示,涉案的越南人大致分為兩類:一半是因無法承擔學費而輟學的留學生,一半是逃亡的技能實習生。出國前,他們往往為支付中介費用而背上沉重債務。到日本后,不僅要償還高利息,還要面對學費和生活費,而能找到的多是低薪體力活,常常發(fā)現(xiàn)“忙到累死,手里卻一分錢存不下”。于是,走上犯罪道路幾乎成了一種“無奈的選擇”。
越南人的犯罪有個鮮明特點:竊盜占絕對多數(shù),尤其是萬引。許多逃亡者通過SNS形成名為“ボドイ”的社群,意思是“部隊”或“兵士”。這些人以同鄉(xiāng)為紐帶,組成小型盜竊團伙,分工明確:望風的、動手的、搬運的。目標鎖定在日本化妝品、健康食品、嬰兒用品等在越南極受歡迎的商品,一次作案往往成箱搬走,再通過買收、運輸、轉(zhuǎn)賣的鏈條,被運往越南市場。
日本記者在越南街頭也看到過這種“灰色循環(huán)”的結(jié)果。正規(guī)渠道難以大量購入的日本商品,在小商店里卻擺得滿滿當當。一支在日本售價1萬日元的化妝品,在越南街頭可能只要3000日元。由于盜品的成本為零,即便加上收購和運輸費用,價格仍低得驚人。2014年時甚至曝出過轟動的案例:一名25歲的越航空姐因充當盜品運輸者被捕,連副機長和多名乘務員都被牽連,顯示背后存在組織化的運作。
更復雜的是,操控這些盜竊網(wǎng)絡的幕后人物,并不總是新來日本的打工者。部分早年作為印支難民來到日本的二代,日語流利,有的人在社會中開餐館或小生意,但暗地里掌控著盜竊和轉(zhuǎn)賣的鏈條。他們與新來的“ボドイ”相結(jié)合,形成了一個跨代的地下網(wǎng)絡。這讓人想起上世紀在日中國殘留孤兒二代形成的“怒羅権”組織,他們同樣曾與本國黑幫結(jié)合,在日本黑社會里占據(jù)一席之地。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日本自身的制度設計是繞不開的因素。所謂“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原本是1990年代以“國際貢獻”為名設立的,目的是讓發(fā)展中國家的青年在日本學習技能。但在實際運作中,它成了廉價勞動力的輸入機制。企業(yè)通過實習生彌補人手不足,卻不用付出與日本人相當?shù)拇?。再加上層層盤剝的中介費用,許多實習生一到日本就被債務壓垮。逃亡與違法,幾乎是制度內(nèi)預設的后果。正因為如此,這一制度多年來飽受批評,如今已確定在2027年逐步由“育成就勞制度”取代,并在2030年徹底廢止。
但制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過渡期內(nèi),日本社會仍需要面對這些現(xiàn)實:當經(jīng)濟差距存在,違法的代價低于合法打工的回報,就會有人冒險;當制度缺陷存在,總會有新的群體被推向風險的前線。過去是中國人,如今是越南人,未來未必不會換成其他國家的人。
這背后,也提醒人們不要簡單地用“國籍”標簽去理解犯罪現(xiàn)象。真正的原因,是經(jīng)濟格局的變動和接收國制度的漏洞。中國人犯罪減少,不是因為“本性改變”,而是因為生活水平提高,違法不再劃算;越南人犯罪增加,也不是因為“民族性使然”,而是因為他們正處在收入低、制度夾縫的現(xiàn)實困境之中。
其實,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日本的這種變化并不陌生。十幾年前,日本媒體熱衷報道的還是“中國人犯罪”,如今這個標簽換成了“越南人”。換來換去,說到底都是在制度和現(xiàn)實的夾縫里,有人被推到臺前。真正的問題不是“是誰”,而是“為什么會輪到他們”。如果只盯著國籍,很容易看熱鬧,卻看不到背后的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