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山峰處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和雙鴨山市集賢縣交界處,七星峰,當?shù)厝朔Q為"七星砬子"因為七座山峰像北斗七星而得名。七星峰位于完達山余脈、松花江南岸是三江平原上的制高點。
在2015年3月拍《鐵血三江》紀錄片時我?guī)е鴶z制組到七星山峰拍攝抗聯(lián)兵工廠密營地遺址,我們攝制組沿著修建的山道往山上行走。
接近山頂時看到遠處的一座石峰,石峰下有石碑上書"抗聯(lián)烈士紀念碑",碑后高高的石壁上,刻有“金根烈士犧牲地”。
一座七星峰,半部抗聯(lián)史",七星峰曾是東北抗日聯(lián)軍軍工廠密營地,也是抗聯(lián)軍的重要根據地之一。當時,從壑谷到崖頂建有許多密營,還有兵工廠和被服廠,有很多抗聯(lián)將士曾在此活動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戰(zhàn)斗故事。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鐵蹄瘋狂踐踏東北大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東北抗日聯(lián)軍在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奮起抵抗,然而武器彈藥的匱乏卻成了他們沉重的枷鎖。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獲得戰(zhàn)斗所需的裝備,決定在七星峰建立秘密兵工廠。
七星峰地勢險要,群山環(huán)繞,樹木參天,是天然的隱蔽之所。戰(zhàn)士們和工人們懷著堅定的信念,在這片荒蕪之地披荊斬棘,白手起家。他們用最原始的工具,一磚一瓦地搭建起簡陋的廠房,在山洞里、在樹林中,秘密地開始了武器彈藥的生產。
兵工廠的條件艱苦到了極點。原材料極度匱乏,他們就四處收集廢舊的鐵軌、炮彈殼,甚至從戰(zhàn)場上收集敵人遺棄的武器殘骸,經過反復熔煉、改造,讓這些廢舊金屬重新煥發(fā)生命。沒有先進的生產設備,工人們就用土辦法,自制風箱、熔爐,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藝,打造出一把把能殺敵的槍支、一顆顆威力十足的子彈。
冬天的七星峰,寒風呼嘯滴水成冰,工人們在冰冷的工棚里雙手凍得紅腫開裂,但他們從未有過絲毫懈怠。他們知道,每一件武器的誕生,都可能意味著戰(zhàn)場上多一份勝利的希望,多一個戰(zhàn)友能夠平安歸來。而敵人也從未停止過對兵工廠的圍剿和破壞,他們常常在深夜里轉移生產地點,躲避敵人的追捕。每一次的轉移,都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但他們始終堅守著這份使命,在絕境中頑強抗爭。
抗聯(lián)兵工廠不僅是武器的生產地更是抗聯(lián)精神的鍛造爐。在這里,每一個工人都是無畏的戰(zhàn)士,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抗聯(lián)的戰(zhàn)斗提供了堅實的保障。那些從兵工廠誕生的武器,帶著工人們的熱血和期望,被送到了抗聯(lián)戰(zhàn)士的手中。
在戰(zhàn)場上,抗聯(lián)戰(zhàn)士們手握這些來之不易的武器,奮勇殺敵,讓敵人聞風喪膽。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防線,捍衛(wèi)著祖國的尊嚴和領土完整。七星峰密營的兵工廠,就像一座鋼鐵脊梁,支撐著抗聯(lián)在艱難的歲月里不斷前行。
歲月悠悠,七星峰密營的兵工廠已漸漸褪去了戰(zhàn)火的硝煙,但它所承載的抗聯(lián)精神卻永遠熠熠生輝。如今,當我們踏上這片土地,撫摸著那些斑駁的遺跡,仿佛還能聽到當年工人們的吶喊聲和生產機器生產的轟鳴聲。
抗聯(lián)兵工廠七星峰密營,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讓我們明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只要我們懷揣著堅定的信念,保持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就沒有克服不了的難關。我們應當銘記這段歷史,傳承抗聯(lián)精神,讓那永不磨滅的烽火,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繼續(xù)燃燒,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李 生
作者簡介: 李生,字:康石,1974年下鄉(xiāng)知青,1980年返城在佳木斯電視臺專題部當攝影記者。拍攝過很多紀錄片 :2004年拍攝《佳木斯一一東北小延安》2014拍攝紀錄片《鐵血三江》2014年拍攝 《決戰(zhàn)黎明》 喜愛用文字書寫自然風光、生活趣事,人生感悟。
探源廣西|溝通南北之“渠”靈渠
來源:方志廣西
●編者按
山水為卷,文明作墨。八桂大地上的每一處巖畫鐫刻、每一件銅鼓紋飾,都是時光寫給未來的密語。方志廣西開設“DeepSeek探源廣西”欄目,以AI智能算法為鑰,開啟一段時光之旅,為您介紹廣西的璀璨歷史。本期內容:溝通南北之“渠”——靈渠。
八桂大地
有一處令人心旌蕩漾的
世界水利奇觀
那便是千年運河靈渠
一首鐫刻在華夏大地上的水韻史詩
在靈渠的鏵嘴分水處
水色總帶著三分清淺的靈氣
一邊牽住江北的帆影
一邊挽住嶺南的煙嵐
在青苔漫漶的石縫間
完成一場無聲的相擁
兩千余年的歲月雖已流逝
但靈渠至今仍發(fā)揮著灌溉等作用
這條跨越兩千余年的水道
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智慧——
靈渠,又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桂林市興安縣境內,全長約37公里。
俯瞰靈渠。來源:廣西云-廣西新聞網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古代史書對秦朝用兵嶺南的時間無明確記載,有秦始皇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等說法),秦軍分五路南征百越,因西甌人激烈反抗,長期作戰(zhàn)導致后勤糧餉供應困難。為保障統(tǒng)一嶺南的糧道,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對靈渠的開鑿時間,有記秦始皇二十八年、三十年、三十三年等幾種說法),朝廷命監(jiān)御史祿在湘江與漓水之間開鑿渠道運糧,這便是靈渠。秦始皇三十三年靈渠成功開鑿,打通長江與珠江水系,連通中國南北水運網,這在《淮南子·人間》《水經注·漓水》均有記載,后者特別提到秦人利用湘漓“出一山而分源”、分水嶺僅“百余步”的地理優(yōu)勢。
“漓水與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湘漓之間,陸地廣百余步,謂之始安嶠。嶠即越城嶠也。嶠水自嶠之陽,南流注漓,名曰融水。故酈里子曰:‘湘漓同源,分為二水,南為漓水,北則湘川,東北流。’”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漓水》
靈渠打通長江與珠江水系。來源:地道風物 制圖/Paprika
靈渠通航當年,秦軍便借助這條糧道獲得充足物資,攻克嶺南并設立桂林、象、南海三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王朝版圖。靈渠自興安縣城向北、向西貫通湘漓兩江,打破了中原與嶺南的天然地域屏障。靈渠的鑿通,為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提供了關鍵保障。此后,靈渠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像一條銀帶系著南北大地,構成了遍布華東、華南的水運網,同時長期承擔軍事運輸職責,其通航功能也為后續(xù)經濟交流埋下伏筆,對鞏固國家統(tǒng)一、加強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各族人民往來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隨著時代變遷,其功能逐漸從軍事運輸向民生領域拓展:唐宋以來,人口激增推動農業(yè)繁榮,靈渠的灌溉作用日益凸顯,正如詩句所詠“靈渠勝似銀河水,流入人間灌稻粱”,生動呼應了這一時期灌溉功能的凸顯。作為湘漓兩水的咽喉要塞,它更造就了繁華的興安古鎮(zhèn),渠水所至,農田肥美。
靈渠水系圖。來源:靈渠勝地
據《后漢書·鄭弘傳》記載,靈渠是嶺南交趾七郡貢品北上中原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組成部分。近年在靈渠沿線發(fā)現(xiàn)的漢、唐胡人俑,與廣西合浦即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出土的同類文物相似,進一步佐證了它在中西方貨物往來、人文交流中的關鍵角色。
北宋至明清時期,隨著嶺南漕運與靈渠民間航運的興起繁榮,靈渠的經濟貿易功能愈發(fā)突出。據清道光《興安縣志》載,“長沙、衡、永數(shù)郡,廣產谷米,連檣銜尾,浮蒼梧直下羊城,俾五方輻輳食指浩繁之區(qū),源源資其濟,利尤溥也己?!?/p>
行盡靈渠路, 興安別有天。徑緣橋底入,舟向市中穿。槳腳揮波易,篷窗買酒便。水程今轉順,翹首望前川。
——(清)蘇宗經《釃江詩草》,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刻本,卷一
歷經歷代維護修繕,靈渠至今仍具備通航功能,只是在桂黃公路、湘桂鐵路等建成后,其通航功能逐漸弱化,而灌溉、排洪、生態(tài)補水等價值持續(xù)延展。1949年后,廣西各級政府持續(xù)重視靈渠灌溉功能的發(fā)揮,通過全面修復水利工程,陸續(xù)興建支靈水庫、泥堰水庫等蓄水設施,以及靈渠總干渠、嚴關干渠等輸水渠道,逐步形成了以南渠、北渠為核心的水利灌溉網絡。截至2017年底,灌區(qū)總灌溉面積達4333公頃。目前,灌區(qū)成為興安縣重要的糧食、蔬菜與水果生產基地,其灌溉面積已擴大至6.5萬畝,延續(xù)著“灌稻粱”的千年使命。
靈渠工程之“巧”
“水利”一詞最早見于秦地成書的《呂氏春秋》,指防治水害與利用水力的事業(yè)。戰(zhàn)國時期,秦國水利事業(yè)的成功成為其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重要支撐,都江堰、鄭國渠與靈渠并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靈渠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2018年8月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廣西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靈渠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門、堰壩、秦堤、橋梁等部分組成,雖興建時間有先后,卻各有功能、相互關聯(lián),共同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靈渠工程組成及渠首樞紐分流示意。來源:星球研究所 制圖/羅梓涵
其北渠俗稱湘江新道,為人工開鑿,大致與湘江故道平行,渠槽穿行于田疇間,水位高于湘江故道,全長3.25公里,最大引流量12立方米每秒;南渠自南陡口起,經嚴關流至溶江鎮(zhèn)老街的靈河口入漓江,全長約33.15公里,引湘江水約三成,最大引流量6立方米每秒。
圖為靈渠鏵嘴。來源:央視網地方頻道
河流通過鏵嘴向兩側分流。來源:廣西云-廣西新聞網、中共桂林市委員會宣傳部
,在
興安縣五里所,秦史祿所作也。迎海陽
水,壘石為壇,前銳如鏵,沖水分南北,下為湘漓二江,功用奇?zhèn)?。余交代李德遠嘗修之。
——(南宋)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
靈渠以“巧”著稱,南宋詩人范成大曾感嘆:“治水巧妙,莫如靈渠者?!逼渥罱浀涞脑O計當數(shù)渠首的大天平、小天平與鏵嘴,三者配合實現(xiàn)“湘七漓三”的水量分配——鏵嘴是長70米的導水堤,與大、小天平銜接,將河水劈分為二,七分順大天平回流湘江,三分經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此外,靈渠的陡門被譽為“世界船閘之父”,比巴拿馬運河的船閘設計早2000余年,開創(chuàng)了人類水利工程船閘技術的先河。它通過36個陡門控制水位升降,實現(xiàn)船只“浮舟過嶺”的奇觀;洪水來臨時,泄水天平常將多余河水排入湘江……這些精妙設計,正是它能躋身“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核心原因。
靈渠陡門。來源:桂林日報
靈渠照片。來源:央視網地方頻道
興安有哪些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讓靈渠選址于此?
讓我們一起來問問DeepSeek
點擊發(fā)送按鈕“DeepSeek一下”▲
靈渠以最合理的選址、最便捷的方式與最經濟的成本連接兩大水系,完備了通航條件。為保持水流方向一致,它用堰壩抬高水位,解決了河道流向問題;同時利用彎道延長渠道長度,平緩坡降,化解了落差過大導致水流過急的航行安全隱患,如今這段彎道也成了一道獨特美景。
郭沫若先生游覽靈渠后,曾親筆題寫《滿江紅·靈渠》:“北自長城,南來至,靈渠岸上。親眼見,秦堤牢固,工程精當。閘水陡門三十六,劈湘鏵嘴二千丈。有天平,小大溢洪流,調分量。湘漓接,通漢壯,將軍墓,三人葬。聽民間傳說,目空君相。史祿開疆難復憶,豬龍作孽忘其妄。說豬龍,其實即祖龍,能開創(chuàng)?!?/p>
靈渠新“聲”
今天的靈渠
早已不再只是一條流淌千年的運河
更是一本活著的歷史教科書
一座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一個依然跳動在中華文明血脈中的
文化基因
靈渠的旅游價值早在20世紀40年代便受到關注。當時政府大力整建景區(qū)、推廣旅游,1942年5月,湘桂鐵路理事會與中國旅行社在桂林聯(lián)合組織興安游覽團專列,盛況空前。中國旅行社社長潘恩霖盛贊靈渠“巧奪天工、利盡百世”,更將游覽靈渠的意義提升至“激蕩民族自信”的高度,讓這一古老工程開始以文化符號的身份走進大眾視野。
2025年,靈渠碧綠澄清,與兩岸蔥蘢綠樹構成一道獨特景觀。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田希霞
2021年9月,興安縣政府依法從承包公司手中收回靈渠及水街景區(qū)經營權,調整保護提升思路,推動靈渠從“靜態(tài)保護”走向“活態(tài)保存”。當?shù)匾造`渠水系綜合治理為重點,通過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水系連通改造等措施,恢復了農村水系的生態(tài)、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使靈渠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優(yōu)于三類標準;同時改造提升漓江上游沿岸72個村落,打造了一批現(xiàn)代農業(yè)示范區(qū)。這些舉措讓靈渠在保護中煥發(fā)新活力。
古老靈渠見證了世事變遷,詮釋了何以中國。圖為游客在靈渠駐足游覽。來源:廣西云-廣西日報
2022年1月1日,《桂林市靈渠保護條例》正式實施,標志著靈渠的保護、開發(fā)與提升進入法治化軌道。近年來,桂林市還在靈渠沿線打造“尋秦訪古”歷史旅游業(yè)態(tài),讓沿線百姓吃上了“旅游飯”。興安縣堅持“管住岸上、盯好水里”,大力推進靈渠環(huán)境綜合整治,實現(xiàn)了“渠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如今,靈渠南渠12.5公里航道已實現(xiàn)復航。乘船穿行其間,仿佛穿越時空,領略昔日“浮舟過嶺,小橋飛霞,青山環(huán)抱,清流繞村”的美景,感受這條千年古運河的靈動與神奇。靈渠蜿蜒的水道與周邊自然環(huán)境、農田村落相映,構成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畫卷。當?shù)匚穆貌块T順勢開發(fā)了“大秦帝國穿越游”“靈渠米粉美食游”“靈渠人家民宿游”“十里湘漓水上游”等休閑度假產品,兩岸鄉(xiāng)村涌現(xiàn)出眾多文旅融合新業(yè)態(tài)。
對于這千年古渠的延續(xù)其中有何原因?
讓我們一起來問問DeepSeek
點擊發(fā)送按鈕“DeepSeek一下”▲
靈渠博物院院長唐莉靜表示,靈渠的歷史文化仍有諸多待挖掘之處:秦軍當年的駐扎地秦城遺址如今多被農田覆蓋,隨著考古推進,更多歷史謎底將逐步揭開,作為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閘的運河,其陡門技藝及陡軍文化中,還有許多民間故事等待講述。
從秦軍的糧草通道到南北貿易的黃金水道,從滋養(yǎng)農耕的生命之源到承載記憶的文化地標,靈渠流淌兩千余年,始終是文明交融的見證者與推動者。那些“湘七漓三”的分水智慧、“浮舟過嶺”的陡門巧思,不僅讓它躋身“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更在當代申遺路上續(xù)寫傳奇;那些連接江海的帆影、灌溉稻粱的清波,都藏在這條蜿蜒水道里。
如今
靈渠雖歷經兩千余年風雨洗禮
見證了世事變遷朝代更迭
但依舊傳承著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明
煥發(fā)著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文化標識的
古韻輝煌和時代發(fā)展
它在“活態(tài)保護”中續(xù)寫新篇
既守護著“渠暢水清
岸綠景美”的生態(tài)畫卷
也在文旅融合中
喚醒歷史記憶
這個始于秦代的水利奇跡
正讓每一滴流過鏵嘴的清水
都成為連接
過去與未來的紐帶
聯(lián)合出品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廣西云·廣西新聞網
來源丨DeepSeek、央視網地方頻道、新華網、人民網、廣西云-廣西日報、廣西云-廣西新聞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考古網、桂林日報、中共桂林市委員會宣傳部、《廣西通史·第二卷》《廣西通志·大事記》等
[1]唐莉靜,秦幸福.從古詩中看興安靈渠的歷史文化[J].桂林博物館文集,2025,(00):354-362.
編輯丨趙蕓、黃春爍、張卓、張帆(實習生)
責任編輯丨彭濱濱
值班主任丨張曉微
審稿丨韋曉、張文、郎尚德、周珍朱
終審丨葉建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