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慶檔的電影市場,比預想中多了幾分“意外”。本以為十幾部新片扎堆上映會掀起票房狂潮,卻沒想到被一部上映半月的“老片”打亂了節(jié)奏——《 731》逆勢突圍,不僅把陳凱歌、黃渤、鄧超等大咖主演的新片甩在身后,更朝著20億票房大關狂奔,導演趙林山也意外成為這個國慶檔的最大贏家。
更直觀的對比是預售數(shù)據(jù): 從9月30日檔期開啟前,新片預售始終“拉胯”,直到最后一刻才勉強破億 ,和往年“明星路演刷屏、票房每日新高”的熱鬧景象形成鮮明反差。
觀眾的態(tài)度變得更理性了。以往不少人會為明星陣容、大場面海報買單,如今卻學會了“等口碑”——沒看到身邊人推薦、沒刷到靠譜影評,絕不會輕易掏電影票錢。
也正是這種“理性”,給了《731》逆襲的機會。畢竟在一眾新片還沒來得及積累口碑時,這部已經(jīng)上映半月的影片,反而靠著前期沉淀的討論度,成了觀眾的“備選答案”。
《731》的逆襲之路,堪稱“先抑后揚”的典范。影片9月18日上映時, 首周末就交出了4.2億票房的亮眼成績,可進入工作日后,票房卻遭遇“斷崖式跳水”,最高跌幅達93%, 當時業(yè)內(nèi)幾乎都認為它會提前退出國慶檔競爭。
轉折點出在新片預售遇冷。眼看國慶檔新片扛不起票房大旗,影院經(jīng)理果斷調(diào)整排片——《 731》的排片占比從原本的10%飆升至19.8%,而影片也接住了這份“信任”:10月2日單日票房直沖7100萬,貢獻了當天大盤25%的票房,上座率更是以19.1%位居檔期第一,直接拿下票房亞軍。
到了10月3日,影片票房突破16.8億,排片占比穩(wěn)定在19.2%,按照這個勢頭,沖擊20億票房幾乎已成定局。
相比之下,同期的新片們就沒那么幸運了?!?31》的逆襲,幾乎給國慶檔其他影片帶來了“毀滅性打擊”,首當其沖的就是陳凱歌的《志愿軍3》。
作為主旋律題材,《志愿軍3》與《731》題材高度重合,形成直接競爭——當觀眾選擇走進《731》的影廳,就意味著《志愿軍3》少了一張票。要知道,《志愿軍》系列單部制作成本5億,三部合計15億預算,前兩部總票房20.74億,本指望第三部“回本盈利”,可截至10月3日,《志愿軍3》上映4天票房僅2.24億,系列總票房23億,面對15億成本,虧損已成定局。
鄧超主演的《刺殺小說家2》同樣處境尷尬。作為國慶檔唯一的特效大片,影片本被寄予厚望,可上映三天票房僅1.31億,排片占比從20.6%下滑至16%,流失的排片大多被《731》搶走。
黃渤的《浪浪人生》同樣未能幸免。影片上映4天票房5733萬,預測總票房3億,更讓觀眾失望的是“類型錯位”——宣傳時主打喜劇,實際卻是生活片,加上黃渤近年票房號召力下滑,昔日“票房保證”的光環(huán)幾乎消失。
就連金城武、劉青云、古天樂主演的港片《風林火山》也栽了跟頭,4億港元的高成本,換來的卻是上映三天內(nèi)地票房3800萬、排名第八的成績,最終能否破1億都成謎, 大概率會成為港片史上的“票房慘案”。
至于其他新片,如《三國的星空》《豬豬俠》等動畫片,在《哪吒2》拉高國產(chǎn)動畫審美后,顯得格外平庸;10月3日上映的《阿凡達》重映版、豆瓣7.5分的《畢正明的證明》,以及即將上映的《震耳欲聾》,也都沒能對《731》構成威脅。
這場國慶檔“混戰(zhàn)”中,最大的贏家無疑是《731》的導演趙林山。此前有消息稱,趙林山為了拍攝《731》,不僅抵押了房產(chǎn),還四處奔波拉投資,整整籌備了11年,曾被內(nèi)業(yè)唱衰,最初業(yè)內(nèi)預測影片總票房約15.5億,如今卻有望沖擊20億,多出來的4.5億票房,讓他的千歲影業(yè)賺得盆滿缽滿,徹底逆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