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長假,你的“飯局KPI”達標了嗎?從團圓家宴到朋友聚餐,每一場歡聚都是幸福的時光。但在我們舉杯暢飲、共享美食時,一位名為“幽門螺桿菌”的“隱形食客”,可能正通過不分你我的筷子,悄悄開啟它的假期巡游。
別擔心,這份指南就是你的“健康手冊”。讓我們用科學的態(tài)度,一起了解這個常見的“胃部房客”,學會如何與它和平相處,或在必要時“禮貌送客”。
01“陽性”拉響的是什么警報?
翻開體檢報告,在幽門螺桿菌這一欄看到向上的小箭頭和“陽性”提示,你是否會感到一絲困惑?這個指標到底說明了什么?它對我的健康意味著什么?今天,讓我們深入聊聊這份“陽性”報告背后的真實含義。
其實,我們需要先理清兩個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一:陽性=大病前兆?看到陽性結(jié)果,尤其是數(shù)值較高時,就自動與胃癌、嚴重胃病畫上等號,陷入無謂的焦慮。
誤區(qū)二:轉(zhuǎn)陰=一勞永逸?認為只要吃藥將其根除,就再也不會得任何腸胃病,從此高枕無憂。
那么,臨床上,醫(yī)生究竟是如何科學看待和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02關于“陽性與數(shù)值”:它是什么,不是什么?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幽門螺桿菌陽性,是消化系統(tǒng)的一個“狀態(tài)”,而非一種“疾病”本身。
它就像我們胃里的一個“房客”,中國幽門螺桿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間,這意味著每兩個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是攜帶者。絕大多數(shù)感染者終身沒有任何癥狀,檢測數(shù)值(如碳13/14呼氣試驗的DOB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細菌的活躍度與數(shù)量,但不能直接等同于胃黏膜損傷的嚴重程度。數(shù)值高不代表胃黏膜一定損傷嚴重,數(shù)值低也不意味著絕對安全。
03臨床路徑:醫(yī)生的決策樹是怎樣的?
面對一個“無癥狀的陽性者”,規(guī)范的臨床決策路徑非常清晰:
第一步:評估風險,而非直接開藥。醫(yī)生不會僅憑一張陽性報告就開具根除治療的藥物。他們會詳細詢問您的過往病史及用藥史、家族史(如直系親屬是否有胃癌史)、個人癥狀(有無胃痛、腹脹、反酸等)以及生活習慣。
第二步:建議進行胃鏡檢查。胃鏡能直觀地看到患者胃黏膜的真實情況——是否存在炎癥、糜爛、潰瘍、萎縮甚至癌前病變。胃鏡的結(jié)果,是決定是否需要立即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最重要依據(jù)。
第三步:綜合決策。
如果胃鏡檢查結(jié)果良好,黏膜僅存在輕微炎癥或無異常,醫(yī)生會結(jié)合您的意愿,建議進行根除治療。
如果胃鏡發(fā)現(xiàn)明確病變,則需進行根除治療。根據(jù)2025年《美國胃腸病學會臨床指南》的更新,對于已發(fā)現(xiàn)胃癌前病變(如萎縮、腸化)的患者,根除幽門螺桿菌處于核心防治地位,是阻斷病變進展的關鍵一步。
04最重要的澄清:幽門螺桿菌是“參考”,而非“標志物”
幽門螺桿菌是許多胃病的明確危險因素,但它絕不是得胃病的“標志物”。
早在1994 年,幽門螺桿菌已被國際癌癥研究所列為一類致癌物,約78%的胃癌歸因于其造成的慢性感染。此外,約90%的慢性胃炎與其相關,它也可能導致消化性潰瘍反復發(fā)作、難以愈合,甚至引發(fā)頑固性口臭。然而,臨床上,有太多確診了胃潰瘍、胃炎甚至胃癌的患者,其幽門螺桿菌檢測結(jié)果卻是陰性。
這說明,胃病的發(fā)生是一個多因素、長期作用的結(jié)果,包括遺傳、飲食、壓力、情緒、藥物等。幽門螺桿菌是其中重要的“幫兇”,但并非唯一的“元兇”。
05科學認知,是“治未病”的第一步
當我們面對體檢報告上的“幽門螺桿菌陽性”時,請記?。?/p>
· 它拉響了“關注胃健康”的警報,但不是“胃癌”的判決書。
· 科學的應對之策是“胃鏡評估”,而非“恐慌性吃藥”。
· 根除治療是為了阻斷可能的病變進程,是主動管理健康的行為。
對絕大多數(shù)無癥狀、胃黏膜良好的感染者來說,根除幽門螺桿菌,正是“治未病”理念的體現(xiàn)——在問題發(fā)生前,主動干預,阻斷風險。但也不要忘記,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才是守護腸胃的根本。
06 防患于未然:從日常細節(jié)做起
多位專家指出,我國較高的感染率可能與共餐習慣有關。一家人圍坐一桌,互相夾菜,其樂融融,卻也可能在不經(jīng)意間成為幽門螺桿菌傳播的窗口。
因此,除了聚餐時使用公筷、感染者自覺分餐之外,以下幾點也同樣重要:
· 注重口腔衛(wèi)生:幽門螺桿菌可在牙垢和牙菌斑中隱匿存活。認真刷牙、定期潔牙、及時更換牙刷,有助于減少口腔中的細菌存量。
· 避免“口對口”喂食:切勿將咀嚼過的食物喂給孩子,這是保護兒童的關鍵一環(huán)。
· 善用飲食輔助:適當攝入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獼猴桃)和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藍花、卷心菜),研究顯示它們有助于抑制幽門螺桿菌活性,并對胃黏膜有一定保護作用。
從這個國慶節(jié)開始,讓我們在享受團圓美食的同時,也養(yǎng)成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這份更為周全的關懷,既是對他人的保護,也是對自己的守護。
【熱點答疑】
此前,我們和許多朋友聊了聊,發(fā)現(xiàn)大家對于幽門螺桿菌有不少切身困惑,在此,我們整理了最具代表性的問題,為您一一拆解。
Q:“我吃完飯總惡心想吐,東西像堵在胃里,是它在作怪嗎?”
A:可能是,但別全讓它“背鍋”。
“飯后幾小時惡心想吐,感覺食物下不去”,在醫(yī)學上高度疑似“功能性消化不良”。幽門螺桿菌感染確實是導致消化不良的一個重要原因。根除治療后,部分患者的癥狀會得到顯著改善。但是,大腦-腸軸功能紊亂、胃動力不足、精神壓力等,都可能導致完全相同的癥狀。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有癥狀的患者,幽門螺桿菌檢測結(jié)果卻是陰性。
Q:“治療期間惡心更重了,能停藥嗎?”
A:請先咨詢醫(yī)生,切勿自行停藥。
藥物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是常見的。但完成全療程是根除成功的關鍵,自行停藥極易導致治療失敗和細菌耐藥。
Q:“為什么備孕、做試管,醫(yī)生都特別緊張這個菌?”
A:這是出于對胎兒絕對安全的“雙重保險”。
根除幽門螺桿菌的經(jīng)典“鉍劑四聯(lián)療法”中含有抗生素和可能對胎兒有影響的成分(如鉍劑),因此在孕期和哺乳期是禁忌。將幽門螺桿菌篩查作為一項重要的“孕前檢查”,是為媽媽和寶寶上的第一道健康保險。試管前完成治療,則是為了創(chuàng)造一個最佳的母體環(huán)境。
Q:“好不容易轉(zhuǎn)陰了,怎么又‘復陽’了?”
A:您需要分清是“復發(fā)”還是“再感染”。
所謂“復陽”,絕大部分是根除成功后,再次從外部環(huán)境(主要是共同生活的家人)感染了新菌株。因此,“以家庭為單位”共同防治,是避免“乒乓傳播”最有效的方法。
參考資料:
[1] https://gxj.wuxi.gov.cn/doc/2025/06/09/4590245.shtml
[2] https://sdxw.iqilu.com/share/YS0yMS0xNjc0MjIxOQ==.html
[3] 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9717044876320381707
[4] https://m.gmw.cn/baijia/2022-01/15/1302764411.html
[5] http://health.people.com.cn/n1/2020/0407/c14739-31664244.html
[6] https://www.medsci.cn/guideline/show_article.do?id=a1b671c00a551642
[7] https://k.sina.cn/article_2837868324_a9266f2400101ab9a.html?from=health
[8]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070065129917361&wfr=spider&for=pc
[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131482137144017&wfr=spider&for=pc
[10] http://www.kepu.gov.cn/newspaper/2025-09/26/content_408151.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