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歷史學古詩,今天看的篇章為 《題西林壁 》 。
《題西林壁》是宋朝詩人蘇軾所作的七言絕句。
蘇軾精通各種學問,寫詩好,和黃庭堅合稱“蘇黃”;寫詞好,開宋詞豪放一派,和辛棄疾合稱“蘇辛”;寫文章好,和歐陽修合稱“歐蘇”;書法好,與黃庭堅、米芾(fú)、蔡襄(蔡京)合稱“宋四家”,畫畫也好,是北宋文人畫的掌門人。
蘇軾少年得志,21歲考中進士,可到了中年,人生開始顛簸不順。
宋神宗時任命王安石為宰相。王安石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王安石變法”。改革措施中有些行不通,蘇軾提了不少反對意見,結果被改革派羅織罪名,說他不忠,在御史臺關了一百多天,差點兒丟了命。幸好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傳統(tǒng),他最終逃過一劫,被貶官黃州。
后來,皇帝換了,王安石這一派新黨也被打壓下去??蛇@時蘇軾又說,王安石的一些做法并沒有錯,于是他又成了保守派的打擊對象。新黨覺得他舊,舊黨覺得他新,他在兩派之間起起落落,先后貶官黃州、惠州、儋(dān)州。
可蘇軾心態(tài)特別好,一路走一路吃,在黃州發(fā)明東坡肉,在惠州吃荔枝,在儋州吃牡蠣,吃出了好多傳世名菜。
這首《題西林壁》就和蘇軾的經(jīng)歷直接相關,也和他的心態(tài)直接相關: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嶺是起伏相連的山,峰是高而尖的山頭。“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是互文,可以理解為,從不同的角度看過去,廬山有的時候起伏連綿,有的時候又山勢崢嶸。
所以整首詩翻譯過來就是:
從正面、側(cè)面不同的視角看,廬山有時連綿起伏,有時頭角崢嶸。從遠、近、高、低各處看,廬山都呈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姿容。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正身處廬山之中。
唐詩以情勝,宋詩以理勝。
蘇軾通過廬山講了一個道理: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fā)點不同,對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要想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必須擺脫主觀成見。
這就是本詩中的“即物說理”。,這就是宋朝人的理性。這種理性,不僅屬于朱熹這樣的哲人,也屬于蘇軾這樣的詩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