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上海的垃圾桶是不是都在迪士尼???”
假期向來是大熱門旅游城市的上海,又一次被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擠爆。
提及上海,精致、洋氣、松弛等關鍵詞,似乎永遠不會缺席。
前有武康大樓引領網(wǎng)紅打卡地的風潮,后有citywalk引來各地效仿。
到今年,當然也有新熱點。
無數(shù)外地游客端著蜜雪冰城,一邊挑釁精致“主理人”,一邊幻想著隨時被東方明珠的激光掃射。
就像這樣囂張/圖源:抖音@蜜雪冰城(華東)
可惜,面對此情此景,不知情的人可能還會感嘆——
“儂看,街上好像每個人都端著杯coffee/Tea,穿著新潮suit走來走去,不愧是chill感天花板!”
嗯,但凡來過一次上海,可能就不會這樣感嘆了。
“居然以為上海的制裁只有空中發(fā)射激光,殊不知還有地面精準打擊?!?/strong>
“端著空杯子走幾公里就老實了,那不叫chill感,那都是大街上找不到垃圾桶的?!?/strong>
每個人都有終其一生不可得之物。
對于上海人來說,這個物件叫做垃圾桶。
這兩年,有關上海垃圾桶的消息就不止一次登上熱搜:
我問天問大地,上海的垃圾桶到底在哪里?
圖源:微博熱搜
之前,外灘一個擺滿垃圾的櫥窗窗臺曾引發(fā)熱議,上面滿是煙頭、飲料瓶、小吃包裝袋,環(huán)衛(wèi)工人一小時就得收拾一次。
圖源:微博@D視頻
話題下,網(wǎng)友討論的風向卻完全不在“有沒有素質”問題上;
有上海市民也主動站出來辯護:不是因為游客素質低,外灘上實在找不到一個垃圾桶。
“一個塑料袋,上次我從松江背回浦東家里才扔掉?!?/p>
圖源:微博評論區(qū)
缺乏垃圾桶的生活,極大增強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
各路人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硬是把沒有垃圾桶的上海,變出成千上萬垃圾桶來。
如今最普遍的垃圾桶,有兩個輪子一個框,一般有黃色、綠色和藍色三種——
哦對了,它們又叫共享單車。
還別說,風格還挺一致 / 圖源:微博@澎湃新聞
看著堆放各種垃圾的車筐,大概就知道上海人民丟垃圾需求多么強烈。
網(wǎng)友:確實沒素質,但有時也確實沒辦法
有網(wǎng)友積極建言獻策:在垃圾分類的背景下,黃色單車可以丟干垃圾,藍色單車丟濕垃圾——
垃圾桶可以將就,垃圾分類不能將就。
圖源:抖音評論區(qū)
如果走了半天連共享單車都找不到,一些上海人民只能采取備用方案。
“哎呀,怎么回事,手里的垃圾怎么掉進綠化帶了。”
更有人將思路打開,積極獻言建策:實在沒有辦法,找個正在打電話的路人,把垃圾交給他就行。
“反正在打電話的人,你給他什么,他都會接住的?!?/strong>
缺乏垃圾桶的生活,使得上海市民多了一份獨特的氣質:
端著咖啡杯走在街上的上海人,看似渾身上下精英感或者松弛感,實則滿滿“偷感”。
眼神飄忽,心神不寧,左看右看,只為找一個垃圾桶。
有時候走了幾公里,終于看到一個路邊方型物體,大喜過望,連忙奔去,
結果發(fā)現(xiàn)是:配電箱。
上海人自己的“莞莞類卿”。
在上海,有可能配電箱數(shù)量都比垃圾桶多。
當然,也有老實人不肯把垃圾丟掉,于是干脆拿著垃圾在街上走路一整天。
圖源:抖音評論區(qū),下同
隔壁省份來上??囱莩獣?,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帶著垃圾來,拿著垃圾回家扔”的情況。
或許是太缺乏垃圾桶,也就只有上海人看到一個新垃圾桶時,都值得專門去社交平臺上廣而告之,分享喜悅——
喜報,上海又有新垃圾桶了!嶄新的!bulingbuling的!
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去其他城市旅游,要查看的無非是住宿指南、美食指南、景點指南。
但要在上海,必不可少的是“扔垃圾指南”,爭取讓為數(shù)不多的垃圾桶都擁有明確定位,方便人們出行。
圖源:小紅書
去其他地方旅游,要規(guī)劃如何把紀念品和文創(chuàng)帶回家;
去上海旅游,要規(guī)劃如何不把垃圾帶回家。
都聽過“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麗”的口號,沒想到到了上海,垃圾只能要么落地,要么揣兜里……城市倒確實很美麗!
問題來了,為什么上海不怎么設置垃圾桶?
上海到底有多缺垃圾桶?
一個直觀的表現(xiàn)是,針對市民對垃圾桶設置不滿意的問題,前兩年上海還專門修改了相關條例,新規(guī)定了垃圾桶的設計規(guī)則。
根據(jù)這份規(guī)則,公共廣場應按照每2000 平方米設置1 處垃圾桶;口袋公園、開放綠地則每1500 平方米設置1處。
圖源:澎湃新聞
別小看1500平米1處的密度,這已經是上海垃圾桶分布的極限了。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qū)
實際上,2019年時,上海全市尚有公共廢物箱6.2萬個。
但是到2022年上半年,全市只剩下3.6萬個垃圾桶,砍掉將近一半。
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2019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頒布。
對于這份條例,網(wǎng)友最為熟悉的部分可能是垃圾分類準則,在當時的互聯(lián)網(wǎng)上,狠狠給了大家一點震撼:
干垃圾、濕垃圾,這兩個云里霧里的名詞,在當時引發(fā)了廣泛討論。
垃圾分類的同時,公共垃圾桶的數(shù)量也在銳減。
因為垃圾分類并非條例頒布的最終目的,上海市政府希望倒逼市民養(yǎng)成垃圾不落地的良好習慣,減少公共衛(wèi)生支出成本,并最終改善城市環(huán)境。
有本地網(wǎng)友回憶,曾經一條路上五六個垃圾桶,后來變?yōu)閮蓚€、一個,這給市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
減少垃圾桶真的有助于減少垃圾產生、改善城市環(huán)境嗎?
這是垃圾分類以來始終引發(fā)討論的話題。
上海減少垃圾桶的舉措部分借鑒自海外,譬如日本東京、法國巴黎。
期望達到的效果,是人們形成自行處理垃圾的習慣,沒有街頭的公共垃圾桶也不影響生活。
日本垃圾分類的治理歷程 / 圖源:艾媒咨詢
這在上海已初見成效。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qū)
但也有人認為諸類措施并不合理。
“撿拾中國”發(fā)起人王子人就認為,撤桶雖好,但在撤的同時,并沒有告訴大家怎么撤、撤完后該干什么。
在意識層面,大家一片空白,反倒增加了生活的不便。
上海街頭隨處亂丟的垃圾 / 圖源:微博@澎湃新聞
有許多網(wǎng)友吐槽,垃圾桶減少,并不能讓他們自覺產生垃圾不落地的念頭。
“找不到垃圾桶超過十分鐘,我的素質就消失了。”
“濕垃圾不能扔在干垃圾桶里,但能扔在地上?!?/p>
圖源:抖音評論區(qū)
一直以來,要求上海增設垃圾桶的聲音不絕于耳。
2022年年底,經過部分優(yōu)化改良,上海公共垃圾桶從3.6萬增加到3.8萬。
轉年6月,上海市又增加了7000個垃圾桶,投放在全市道路內。
不過,數(shù)量的增加似乎沒有改變人們的體感。
至今,在上海,如果遇到有人說“給我吧,我?guī)湍闳永?/strong>,那是足以讓人念念不忘一星期的過命交情。
不僅上海,近年來一些城市的公共垃圾桶,也變得越來越少。
比如廣州、深圳、杭州等地,人們已經明顯感受出在外扔垃圾的不便。
并且,與上海類似,廣州也由于垃圾桶數(shù)量少,出現(xiàn)了“共享單車車筐當垃圾桶”的情況。
圖源:南方都市報
除此之外,一些城市中的部分區(qū)域或公共場所,垃圾桶也在悄悄減少。
比如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城區(qū)胡同等地,垃圾桶數(shù)量已開始大幅度減少。
越來越多的地方減少公共垃圾桶的設置,似乎已然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事實上,垃圾處理確實是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一項高成本的活動。
從2012年到2020年,中國生活垃圾清運量,從17000萬噸上升到26000萬噸,八年時間增加了9000萬噸。
圖源:艾媒咨詢
中國人民大學宋國君教授曾在一篇論文中,以北京為例,計算了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的成本:
將用地成本,健康影響等納入成本后,計算出焚燒成本為1577.90元/噸,填埋成本為847.51元/噸。
上海處理垃圾桶的環(huán)衛(wèi)工人 / 圖源:微博@澎湃新聞
一件垃圾從丟棄到合理處理,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不斷提升科技水平,促進資源循環(huán)利用。
近幾年,中國各地推行各種垃圾分類等措施,本質上還是降低成本,更好、更方便處理垃圾。
不過,單純減少垃圾桶,只能改變垃圾的流轉路徑,真正想要降低成本、保護環(huán)境的做法,是降低垃圾產生的總量。
在減少垃圾桶的過程中,循序漸進普及人們的節(jié)約觀念,減少垃圾生產總量,這是一個漫長,并必然伴隨一些痛苦的過程。
其中任何一點矯枉過正,就容易產生負作用。
如隔壁韓國,盡管上世紀90年代就提出了垃圾分類標準,街頭垃圾桶數(shù)量也銳減,但至今街上仍有大量隨處可見的垃圾。
這反而破壞了市容市貌,加大了垃圾處理難度。
在搜索界面中,韓國垃圾分類指南與大街上垃圾遍地的現(xiàn)象共存 / 小紅書
好在,適應幾年,對上海許多人而言,垃圾桶問題有時也不是那么難忍受。
隨著越來越多人反饋垃圾桶數(shù)量少問題,現(xiàn)在情況也有了改善。
比如今年五一期間,上海就通過增設臨時廢物箱、移動廢物箱、技改廢物箱電子標簽等措施迎接假期大客流。
圖源:上觀新聞
這對于真實經歷過“人去一次上海街頭,才懂垃圾桶的寶貴”的人而言,簡直是個令人驚喜的好消息。
以前,也曾“嘴硬”過:午后端著空咖啡杯走在路上,未嘗不是一種愜意的享受。
但其實那可能只是你沒有提問的情況下,畢竟如果你問,為什么上海人都喜歡在街頭端著咖啡走路?
得到的答案可能不是什么松弛、chill、citywalk,而是——
在city里walk是因為打車太貴,愛喝咖啡是因為沒有午休,端著是因為實在找不到垃圾桶。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qū)
生活的真相往往經不起審視,而再平凡的事物(比如垃圾桶)也隨時可能離你而去。
所以,擁有的時候一定好好珍惜。
這或許是上海,給所有來到此地的人上的第一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