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4年的《刺殺小說家》嗎?
當年問世后,給了觀眾不小的驚喜,10.35億的票房,是對這部戲最好的認可。
然而,4年后,這部戲的續(xù)集歸來,可卻沒有了當年的驚喜,甚至在看完后,只想吐槽,票房持續(xù)下降,連日均前三都進不去,亦是對這部戲最大的諷刺。
那么問題來了:《刺殺小說家2》的投資更高,特效更炫酷,演員陣容更龐大,且有當年的IP加持,為什么會撲街呢?
很簡單,《刺殺小說家》詮釋了何為“狗尾續(xù)貂”。
先說《刺殺小說家2》最大的崩潰點:世界觀坍塌。
導演在宣發(fā)時告訴觀眾:“刺2”的世界觀持續(xù)升級,給觀眾更深刻的體驗。
但上映后,“刺2”的世界觀,讓我兩眼一抹黑。
“刺2”大概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現(xiàn)實世界里,路空文被誘惑作出愚蠢決定,小說世界里赤發(fā)鬼復活并且覺醒自我意識,然后與少年空文一起尋找“造物主”……
是的!第一部里邊相互廝殺的“死敵”成為了隊友。
在劇情的反轉(zhuǎn)與魔改的基礎上,世界觀也進行了“升級”:第一部是兩個世界相互影響,第二部是“雙向穿越”引發(fā)的“雙向救贖”。
更直白的說法可以說:《刺殺小說家2》的核心是洗白赤發(fā)鬼,描述他的不容易。
我不理解!
我無法看懂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是因為鄧超的咖位高,鄧超不愿意當“無能反派”嗎?
關(guān)鍵是,有必要去講赤發(fā)鬼的過往與它怎么變成惡魔的往事嗎?
導演可能從始至終,都沒有明白:《刺殺小說家1》能打動人心的,不是劇情有多么的好,也不是特效有多么的精彩,更不是打戲讓人眼前一亮,而是“刺殺1”有自己的內(nèi)核。
“刺殺1”的底色,是“失敗者的英雄夢”。
在現(xiàn)實世界中,路空文是不折不扣的失敗者,打不過關(guān)寧,斗不過李沐,就連踢球都被小孩虐,可就是這樣的廢材,卻可以在自己的小說世界中,戰(zhàn)勝那些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對手。
這才是“刺殺1”的成功關(guān)鍵:創(chuàng)造者的浪漫。
高票房,是對那些渺小又孤獨的造夢者的饋贈,而不是“刺殺小說家2”里邊的“英雄往事”與打戲、特效。
很顯然,導演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刺殺小說家2》中,路空文的精氣神消失了,路空文沒有了“自我世界的意氣風發(fā)”,只剩下了自我懷疑,就連“癡人說夢”的道心都破碎了。
說實在的,隱隱約約之中,我感覺到了“教育”的韻味:導演想教育觀眾,不要癡人說夢,要有奮斗的精神,要有團隊的意識。
從這個點切入,也就能理解為什么“刺殺2”要大量地加入赤發(fā)鬼的過往,還有“云中五虎”的劇情了:導演認為“刺殺小說家”的成功,是英雄主義。
于是乎,他用了“漫威”的手法:從個人英雄主義,演變成為團隊英雄。
“底色”的轉(zhuǎn)變,直接讓“刺殺小說家”這個IP,失去了最動人的初心。
當然,也能理解。
“刺殺1”的時候,是有原著的 ,“失敗者的英雄夢”本身就是原著作者想傳遞的,“刺殺2”本身就是在1的基礎上開發(fā)的,“初心”失去也在情理之中。
何況……貴圈,本身就覺得自己高貴,最愛教育觀眾。
除了底色的消解,《刺殺小說家2》還犯了一個致命性的錯誤:用辛芷蕾替代楊冪。
誠然,辛芷蕾的打戲很出彩,這些年口碑與人氣也很高,但……票房號召力與影響力,卻是遠遠低于楊冪的。
從“刺殺2”換下楊冪,我就猜到了這部戲會虧,因為導演從未“調(diào)查”過。
但凡他深度了解一下就知曉:雖然《刺殺小說家》的男性戲份占據(jù)了絕對比重,但這部戲里最受歡迎的,卻是屠靈。
屠靈這個亦正亦邪,從最初的絕對服從到得知真相后的激烈反抗,配上楊冪的演技,直接封神了。
失去了“刺殺小說家”的精髓,還換下了楊冪這個魅力拉滿的角色,搞來一個能打的辛芷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