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歷史學古詩,今天看的篇章為 《 惠崇春江晚景 》 。
《惠崇春江晚景》是詩人蘇軾所作的一首題畫詩,所謂題畫詩,就是給畫題的詩,所以自然是先有畫再有詩,本詩題的畫就是出自惠崇的《春江晚景》。
惠崇是一個僧人的法號,他是位詩人,也是位畫家,擅長畫鵝、雁、鷺鷥這類水鳥,更擅畫小景,也就是局部風景。當時惠崇畫了兩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鴨戲圖》,畫寒鴨戲水;另一幅是《歸雁圖》,畫大雁北歸。而這兩幅畫,蘇軾都題了詩。
今天講的這一首,就是給《鴨戲圖》題的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河豚是一種魚,肉味鮮美,但卵巢和肝臟有劇毒。它平時生活在沿海,每年春天都要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chǎn)卵。所以,詩里說“河豚欲上”,不是從水下浮上水面,而是溯江而上的意思。
所以這首詩的意思很容易理解:
竹林之外,桃花剛剛開了兩三枝;春江水暖戲水的鴨子最先查知。
河灘上蔞蒿滿地,蘆葦開始抽芽;河豚逆流而上,從大?;氐介L江,也正在此時。
題畫詩的特點是:
第一,題畫詩要就事論事。人家畫什么,你就得寫什么,不能脫離畫作,隨意發(fā)揮。
第二,題畫詩得借題發(fā)揮,不僅要給畫作說明,還得寫出畫之外的韻味來。
《惠崇春江晚景》是仲春偏早時候的景色:
綠色的竹林外透出幾點桃紅,黃色的蘆葦叢冒出了嫩綠的新芽。這是實寫;
水中嬉戲的鴨子是實,而暖是一種觸覺,則是虛。
而“河豚欲上”就純粹是虛的,“欲上”就是還沒上,在畫外,是出現(xiàn)在蘇軾的想象中的。
蔞蒿、蘆芽燉河豚,是當時的一道名菜。蘇軾好吃,或許當時恰好想到這道菜,所以才有了這句腦補。
虛實結(jié)合,不僅寫出了春色,也寫出了春意,更寫出了全盛時期宋朝的富足與風雅,給繁榮的北宋文壇增添了一抹活潑的精神氣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